《今周刊》第二屆「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自週五(11/24)起至週日(11/26)在世貿一館登場,除齊聚逾400家國內外金融機構共襄盛舉,3天共舉行39場精彩演講,由金融、理財領域專家,為投資人剖析財經趨勢,並提供理財經驗分享。
今早由《今周刊》董事長謝金河打頭陣,為投資人剖析2024年全球經濟展望與投資機會。謝金河認為,中國將持續受到壓抑,而今年以來表現可圈可點的台灣,明年也有望在基本面回穩、需求回籠的激勵下,出現穩定成長表現。
台日股市成亞洲雙強
謝金河分析今年以來全球股市表現,各國市場大不相同,尤其台股在市場沒有那麼看好的情況下,今年以來漲幅仍達22.3%,全亞洲市場中位居第二。漲勢第一名的日股,上漲了28.19%;謝金河認為,這代表日股已經脫離過去的「失落30年」,走出全然不同格局。
今年以來表現較差的市場,普遍集中於亞洲股市。香港恒生指數下跌9.46%,上海深圳滬深300指數下跌8.01%,上海綜合指數下跌0.89%、深圳成分指數下跌9.83%。中國的萎靡表現,亦拖累其它依賴中國的東協市場,新加坡股市、泰國股市,今年以來皆表現不佳,「這些都告訴大家,東協市場因為依賴中國,出現很大問題。」
中國下行壓力未減 台灣已見曙光
展望後市,謝金河認為,中國市場風險仍高,在陸企業接下來將面臨很大壓力,除了中國當地與內需有關的企業,會因需求不佳壓抑股價表現外,中國不停擴大共同富裕政策範圍,台商恐怕有朝一日也會成為要求對象,風險明顯升溫;另一方面,面對中國的強勢產業壓境,電動車、石化、鋼鐵、航運這些產業陷入削價競爭、排擠效應,示警與中國連結很深的企業,股價表現將受壓。
而與陸股連結深刻的香港,在主權回歸中國、風險升溫之下,引發外資撤出,港股不斷地往下修正,對比表現強勢的台股,謝金河說「我相信在這個月之內,最慢下個月,台股加權指數超過香港恆生指數指日可待。」
針對台股市場後市,謝金河則給予了市場信心,「台灣基本面比大家想像還好」!不只企業獲利表現出乎意外地好,且即便出口連十黑,全年出口額仍有望創史上第三高紀錄;外銷接單規模,自9月起站回500億美元大關,企業存貨亦在下降,除了腳踏車產業壓力仍大,其它產業都已度過不景氣。他更進一步預期,台灣出口額在下月就可翻轉回正,並迎來連續8個月的正成長。
不過,謝金河也提到,台灣再過不到50天就要進行總統大選,這一場總統大選,是攸關台股長線發展非常重要的關鍵,1月的大選結果,將為台股投資人找到後市最關鍵的答案。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購買碳權非逃避 調查證實有助減碳雄心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於《今周刊》第二屆「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分享台灣與國際之碳權交易大趨勢。
永續金融亦是今年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的一大亮點,隨著全球一致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與碳權交易相關的討論也相當熱絡。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亦於今日專題演講解析全球與台灣的碳交易投資趨勢。
李堅明表示,碳權交易機制旨在促進減碳成本降低、激勵減碳雄心,以及創造地球、企業、國家三贏等三大目標。透過碳權交易,可提高減碳量能、提升有效性,此外,市場機制可代替政府補助,不同的碳權價格有異,可吸引企業主動減碳,並積極生產優質、高價的碳權。
購買碳權可刺激企業減碳,這或許與市場認為「買碳權是逃避責任」的想法相左,但李堅明提出企業永續發展協會(CDP)的氣候變遷企劃調查為買碳權企業平反,調查發現,7,415家企業中,僅有約一成(約822家)企業已經購買碳權,或表示有意願購買碳權;這一成願買碳權的企業,無論在董事會監督嚴格程度、碳揭露情形、供應鏈議合行動(要求供應鏈減碳)等調查項目,都比沒買碳權的企業更加積極,凸顯「買碳權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更有雄心達到減碳目標。」
李堅明也提到,淨零排放不只截至2050年,而是一直持續下去,未來的投資需求不會停止,並呼籲所有企業「惜碳、減碳、創碳」,不隨意排放二氧化碳,持續投資精進減碳效益,並進一步創造碳權,讓減碳成本成為商業機會。
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為減少24%,世界目標是減43%,李堅明直言「我們雄心不太夠」,期待碳權交易所的交易機制盡速上路,促進台廠供應鏈減碳需求、助力企業落實ESG,同時提高對外合作機會,他認為,這也是台灣與國際接軌非常重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