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IC通路商文曄(3036)9月宣布以38億美元(約台幣1,216億元)收購加拿大IC通路商Future Electronics全部股權,市占率將打入全球前3名。
收購宣布完成後,在併購可能效益下,文曄吸引買盤持續湧進,法人預估明年獲利可望翻倍,股價一路推升,股價於11月初屢飆新高,為台灣近期併購案中,廣受市場買單的指標個案之一。
企業用併購來推升企業成長,所有的買家、賣家到業界的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疑問—買貴還是買便宜?事實上,這個問題很複雜,沒有標準答案。要從「根本的初衷」來檢視:究竟要買的是技術、產品、人才、品牌還是市場。
併購的箇中關鍵還是「市場」願意用多少錢購買一家公司?估價不光是「方法學」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每個買家看重的「價值」不同,各產業的特質與市場環境也各有差異,因此對於併購綜效能增加的價值看法也不一樣,基於自身商業策略差異,不同買家對同一個標的物的出價也不一致,這些因素都大幅增加了企業「決定併購價格」的複雜度。
併購的估值方法有許多種,從收益、淨利、淨值現金流量,並與同產業其他公司、同性質併購案做比較;技術上常見的估價方式包含:本益比(Price to Earning Ratio,PE Ratio)、股價淨值比(Price to Book Ratio, PB Ratio)、股價營收比(Price to Sales Ratio, PS Ratio)、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倍數(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EBITDA)、現金流量折現值(Discounted Cash Flow,DCF),視個案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
企業常見的估價方式
以本益比來說,像是Netflix具有獨特商業策略,本益比於2023年約介於30~50,較一般企業佳。至於台灣IT相關產業,雖然為產業龍頭,但可能因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本益比沒有辦法得到完全的反映。
股價淨值比方面,台灣金融業通常不到1倍、而高科技產業可能有2-5倍;至於股價營收比則顯示公司營業額的「含金量」,因為營業收入所產生的毛利越高,則股價營收比越高。
而公司的EBITDA是衡量其營業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從EBITDA就能估計收購後該公司可舉債的額度。私募基金在購併企業時最看重企業的現金流量,因為他們通常是舉債來購買企業。
一般來說,購併價格的決定不會完全倚賴特定的估價方法,通常會幾種方法並用,做好一個價格區間(valuation football field)。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估價方法都充滿了前提假設,與其斤斤計較使得買賣雙方不歡而散,還是要從併購「根本的初衷」來檢視:究竟要買的是技術、產品、人才、品牌、市場,或是併購後的綜效(Synergy Value)及商業策略考量。
評估企業併購成敗3大重點
我們要如何評估企業併購價格是否值得?就要以併購後的綜效來評估,首先要確認是否取得併購前計畫要取得的關鍵資產。
其次,併購後取得的人才、技術綜效是否能維持?要如何維持?這些可能要有一些附加成本來實現綜效。
同時,更要小心處理併購後的負面綜效(down fall)。若併購目的為取得人才紅利,併購後卻沒將人才留住,或是買技術卻跟不上市場技術更新速度,這是購併後不樂見的負面效應。
總結來看,企業併購時,人才與客戶都是「流動」的,整合後要小心留住核心資產、技術、人才與客戶,若能依照併購計畫充分發揮正向綜效、甚至超出併購的期待,就會是最成功、最有價值的併購案。
文曄毛利率約3-4%,而Future Electronics有較高的服務價值、毛利率約18-20%,這兩個不同商業模式勢必要彼此融合、調整。若未來文曄毛利率持續上升、而Future Electronics利潤不變或更高,這項併購案就是成功;反之,若Future Electronics被收購後毛利率下滑,失去原本高附加價值的優勢,則不管花多少錢,都是樁不划算的併購交易。
作者簡介_杜英宗
曾任南山人壽董事長、台灣花旗環球董事長、高盛證券亞洲地區投資銀行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