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02)
「它的定位,是到了該重新調整的時候了……。」許嘉棟一邊翻閱著手邊的簡報,一邊有感而發地向《今周刊》表示。這份簡報是他在近日於一場台大論壇的講稿。至於許嘉棟口中的「它」,指的是台灣的中央銀行。
十月二十八日,台大經濟系主辦的「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研討會,在台大社會科學院熱鬧舉行,會中邀請到曾任央行副總裁及財政部長、熟稔央行政策的東吳大學辜濂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許嘉棟蒞臨演講,主題談的是央行。會後,許嘉棟接受本刊專訪,談在他眼中的央行,伴隨台灣經濟發展一路走來至今,究竟達成了哪些「成就」?又,留下了哪些待解的挑戰?
先從央行的匯率政策談起。許嘉棟回憶,過去二十年,國內學者談及央行,似乎總是繞不開它的匯率政策,關鍵就在於,台灣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受匯率政策高度主導。
低利造就房價漲、財富分配惡化
許嘉棟苦笑表示,央行老是說它有自主的貨幣政策,但熟稔央行政策的學者都知道,台灣根本就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可言。他解釋,因為根據國際金融學上「不可能的三位一體」理論,當央行要確保「資金自由移動」及「匯率穩定」時,無可避免就必須放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而之所以讓匯率政策扮演央行貨幣政策的「領頭羊」,許嘉棟解釋,在於央行的法定職責裡面,在「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與對外幣值穩定」三項目標之外,亦包含了「協助經濟發展」,而他認為央行在協助經濟發展的路徑上,過度偏重於「促進出口」。
許嘉棟表示,央行為了促進出口,長期以來慣性透過「穩定匯率」之名,壓抑新台幣兌美元匯價,也導致新台幣的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在二○○○年後是一路走跌,一直到一○年後才止跌回升。「那一段時間,台灣平均的經濟成長率是三.八八%,而代表淨出口的『出超』,就貢獻二.七七%,足足占了三分之二。」許嘉棟如是強調。
他進一步補充,一○年後,央行的「阻升」力道儘管稍緩和,但整體而言,買匯「挺出口」的行動仍持續。在央行長年抑制新台幣匯率的助益下,也導致台灣「淨出口占GDP比重」逐年攀升。
然而,許嘉棟觀察,隨著台灣出超金額的持續擴大,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邊際效益已然遞減;而這時,長期由匯率政策主導貨幣政策的種種「副作用」,卻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