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銀透過「類金控」模式力挺新創,旗下臺企銀創投和臺企銀投顧鎖定投資政府6大核心產業政策中小型企業,總投資金額已高達逾20億元。
政府公佈「新創5+2」政策後,臺企銀身為全臺唯一中小企業專業銀行,早已成為新經濟發展契機幕後的重要推手。
因為,臺企銀正透過「類金控」模式扶植中小企業,講求投資、融資與輔導並進。首先,臺企銀推動各項創業專案貸款,為企業挹注資金;同時,臺企銀旗下的臺企銀創投與臺企銀管顧採取雙向資源,鎖定投資具高度成長潛力等政府6大核心產業政策企業專戶,協助輔導擴大事業布局及相關資源,正扮演中小企業規模壯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創投5年砸逾10億元 管顧股東淨值增3億元
「臺企銀創投成立5年,截至2022年底已投資約50家新創公司,總投資金額約10多億元,其中已有4家上市公司、2加上櫃公司及6家興櫃公司,已經開始呈現獲利進展模式。」臺企銀創投總經理吳瑞元指出,2022年股東權益淨增加逾2.7億元,展望2023年將持續獲得相當的報酬回饋母公司。
此外,臺企銀管顧成立1年多,管理臺企一號私募股權基金約9億元,以電子半導體、AI生技醫療、碳中和新經濟為3大投資主軸,「累績至2023年第一季已投資約新台幣7億元部位,股東權益淨值增加新台幣3億多元,績效持續進展中。」同時擔任臺企銀管顧總經理的吳瑞元估算著說。
洞悉全球總經局勢、投資慧眼獨具的吳瑞元,觀察臺灣「新創5+2」領域的臺灣中小企業機會點與挑戰,他認為輕資產並著重人力產能的AI領域,以及臺灣強項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會是兩大機會點。
「從車廠成本與性能雙重角度來看,新材料科學中,熱成形鋼是目前滿足車身輕量化、同時提升碰撞安全性能的最佳材料之一。」吳瑞元分析,各國國車積極著手進行節能減碳,而車體輕量化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案。
研究顯示,汽車重量每降100公斤,燃油效率可提高6~8%里程,新能源車哩程可提升10~11%(每降低10公斤,續航哩程可增加2.5公里),以及降低20%的電池和日常損耗成本。
目前,臺灣這項技術工藝位處於屏東科學園區,大股東由中鋼及臺企銀創投等共同組成的宏利汽車部件公司,肩負台灣唯一熱成形專業製造商,從設計到生產一條龍完整服務,已接獲納智捷U6與N7、中華AST等訂單。
另Tesla特斯拉為全球最大電動車供應商,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車載系統繼電器」,就由台灣廠商松川精密成為主要供應鏈夥伴。
至於AI技術帶來的效益,也提供醫院加速數位轉型的誘因。例如被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及臺企銀創投相中的雲象科技就是優秀團隊之一。2018年始,雲象積極與長庚醫院進行病理AI應用研究至今,已取得豐碩成果。現今客戶涵蓋美日醫療體系,包含臺大、北榮、國泰、中山附醫、三軍總醫院、花蓮慈濟等,藥廠夥伴則有台灣諾華、行動基因等,歐洲指標性醫療單位——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也採用雲象旗艦級「數位病理影像管理系統」,未來將持續推進在日本小野製藥等海外合作。
投資和輔導計畫 下一步瞄準碳中和
展望未來投資和輔導計畫,下一步臺企銀創投也瞄準碳中和議題,其中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與AI數位化會是關注焦點。
如今,CCUS已被國際能源總署(IEA)列為關鍵的淨零行動方案之一,也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如目前南台灣化工龍頭奇美實業去年宣佈攜手工研院投入碳捕捉技術,預計將奇美廠內煙道氣回收的二氧化碳轉化成聚碳酸酯(PC)的原料,開發新一代的固碳產品。然而,「抓碳容易,重點是要怎麼活用?」吳瑞元拋出關鍵一問,最大挑戰在:成本高、耗能及再利用開發,這些都仍待突破。
另外,吳瑞元也預期AI數位將百花齊放,如金融科技、科技結合影視加上數位媒介等,也會在未來掀起一股浪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