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O五O年淨零轉型的國家目標之下,航運與機場營運的淨零減碳也是重點,如今在歷經約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終於趨緩後,機場人流量逐漸回升,航運、機場營運業者脫離了產業低谷、業務逐漸回歸過往水平,才能重新專注投入於綠色運輸、淨零減碳的相關工作。
《今周刊》於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第六屆「台灣大未來」高峰會,邀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林國顯、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總經理范孝倫,分別以「低碳永續之民航發展」、「整合協力之永續機場」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過去三年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當時的想法就是只想要活下去,因為當時不知道疫情要持續多久。」林國顯坦言;但隨著二O二二年十月開始解封後,人潮回溫,航空公司營運逐漸回復,才有了底氣可以發展綠色運輸,為社會貢獻。
全球航空業面臨減碳新課題 民航局三大方向推動減碳工作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林國顯。
林國顯援引IEA(國際能源署)報導指出,二O二一年全球碳排量約三六五億噸,其中運輸部門占比約二O%,而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是佔全球比重一·九五%,「雖然比重不高,但是全世界都在談減碳的議題,航空業也要面對應有的貢獻。」每個國家根據自己不同條件來減碳,像是歐盟、美國有飛機製造公司,會推動低碳排的飛機開發;在法國則是陸運兩小時內可到的地方就不開國內航線;日本則是想要推動電動飛機等。
而臺灣於二O二三年二月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二O五O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以二OO五年為基準年)。林國顯說,從民航局角度看,基本上有三大方向:飛航交通管理,像是精進航管系統、優化航線等;航空產業主導汰換高污染航機、再生能源使用等;建構綠色機場,像是車輛電動化、節能照明智能控制系統等。
機場場域內推動節能設備,第三航廈導入智慧設計
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總經理范孝倫。
而其實,機場生態系涉及到許多合作夥伴,不僅是機場營運業者與航空公司。「對桃機來說,要談『永續』,要和合作夥伴合作、整合協力才能打造永續機場。」范孝倫說。桃機公司員工約六六一人,其中約兩成是消防員,而在機場內部,還有二四O個公民營單位、約三萬五千名的工作人員,二十四小時運作、全年無休。「桃機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城市。」范孝倫說,機場公司扮演機場營運者角色,要做設施管理維護等工作,同時也與場域內其他相關單位合作密切,所以未來勢必要跟所有夥伴整合推動永續。
在國際上,有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國際機場協會(ACI)這三個組織推動淨零相關規範,像是二OO九年ACI發起了機場碳認證計劃,根據淨零減碳程度區分為六個等級,全球五百多個機場參與,「桃機目前是等級三,會持續努力。」范孝倫說。像是現在正在興建的第三航廈計畫,導入智慧設計和相關設備來有效率節能;機場場域內的作業車輛也從二O一八年開始推動電動化計畫;在空橋底下也建置了橋氣橋電設備,減少停航的航機使用燃油。
關注新科技的應用與導入,持續深化與合作夥伴間的關係
「展望未來,永續不是一個新增的工作目標,而是要融入在既有工作中,雖然在航空業實行有其難度,但是大家會一起努力。」范孝倫說,像是機場公司會持續關注新科技,包括永續航空燃油(SAF)、廢棄物減量、太陽能板設置等。其中和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很重要,像是在低碳能源、儲能系統推動上,就涉及到航空公司、中油和台塑等單位。必須在關注新興科技同時,也持續深化與夥伴的合作關係。
林國顯則說,航空業要做好綠色運輸,要很有底氣、很有能力才能處理這一個議題,很高興中華航空、長榮航空兩大業者都已經做了很多相關工作,不僅要面對國際聯盟對於碳排放、碳抵換的要求,公司也積極做好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相關規範。
但是淨零減碳也有其挑戰,像是永續航空燃油(SAF)由可再生原料製成,但是與現今燃油相比成本貴了三至四倍,所以供應量也不大,未來生產成本與售價能否取得新的平衡,或者是有更好的替代油品出現,都是航空業實現淨零的關鍵。
「臺灣是很好的轉運基地,未來目標是要把轉機市場擴大讓能力更強。」林國顯說,而在這樣的願景之下,碳排放的降低更是刻不容緩,需要與航空公司、機場、設備供應商等其他夥伴合作,一起打造臺灣綠色運輸產業生態以利永續發展。
(廣告企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