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如何迎戰零碳世代?永豐餘碳管理事業群負責人葉惠青分享二代創辦人何壽川先生提出的「醣經濟」為材料與能源基礎,打造農業、全紙、再生能源、水及碳等五大全循環系統,結合數位科技,邁向「循環經濟」及「智慧能源」為主的碳科技產業模式,並以永豐餘正在進行的具體實踐案例,邀集產官學共同朝永續發展的目標推進。
在減碳淨零浪潮下,葉惠青認為何壽川先生提出五大全循環為永豐餘邁向淨零路徑的基石。葉惠青表示,永豐餘從造紙起家,重視紙的全循環,包括回收紙使用率達97%、研發出不含PE淋膜的食安用紙,在造紙過程中的生質能廢棄物,固體做為SRF燃料、液體成為木質素發電和沼氣發電。
BS 8001最高等級認證,永豐餘全循環受肯定
造紙過程中製程水回收再利用後,最終處理成合規的放流水涵養濕地;也研發農業廢棄稻麥桿做成生物製漿,成為造紙原料之一,並獲美國愛迪生獎;以及在兩岸種植三萬公頃的森林,從造林到造紙成為固碳產業鏈;而此五大全循環也使永豐餘獲得BS 8001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最高等級認證,是全球第一家造紙業獲得此殊榮。
MIC報告指出,全球有七成溫室氣體排放與材料處理和使用相關,若採循環經濟措施,可降低近四成溫室氣體排放;WEF研究說明,數位化技術應用到能源、原料及運輸業,可減少兩成碳排放量,兩者相加,能降低至少六成碳排放。「永豐餘以碳為元素,連結循環經濟與智慧能源,建立以碳為基礎的商業模式,與國際朝向低碳產業鏈、環境與商業正向循環以及高效能技術為主流的模式不謀而合。」
永豐餘集團以「五大全循環」的概念,全面落實運用在事業體的經營。
葉惠青進一步解釋,永豐餘碳管理事業群以廢棄物資源化、燃料化為目標,成為循環經濟典範,再加入數位科技整合創能、儲能、節能、用能,成為新商業模式,智慧能源加值品牌,未來將朝向廢棄物能源市場經營、開發綠電創能市場、服務公用設施操作市場,以及經營分散型智慧綠電網、建構區域型智慧能源系統,建立產業碳權管理平台的市場佈局發展。
碳管理非新創,永豐餘五大實績呈現
葉惠青強調,碳事業管理非新創,而是永豐餘一直以來具體實踐的案例。首先,永豐餘在2020年建構全臺首座零燃煤汽電共生SRF鍋爐,主要使用「固體再生燃料」,產出熱能與電力提供廠內製程使用,每個月SRF用量約五千五百噸,可達成年減燃煤八萬七千八百噸、每年減少四萬六千多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成效。
永豐餘建置全臺最大沼氣發電廠,並將沼氣廠營運技術整廠輸出。
其次,建立全臺最大沼氣發電廠,以極佳的厭氧技術,四小時產出83%高純度甲烷,沼氣純度直逼天然氣88%,每年可減少使用燃煤兩萬四千噸。永豐餘並將沼氣技術跨出廠區,收集包括下水道污泥、廚餘、禽畜糞、農業資材、工業廢棄物等料源,以不同料源因應、厭氧菌種養育技術等整廠輸出,產出沼氣發電及沼渣液運用在熱能、電力、肥料市場及土質改良等產業。
葉惠青在第三個案例分享正在規劃進行的桃園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ROT案,規劃將營運30年的水廠經厭氧水處理系統及綠電系統,轉型為綠能中心。將桃園近兩萬戶每天約3.5萬噸民生及事業廢水,透過厭氧沼氣發電與污泥共消化技術,不僅能將廠內污泥去化減量四成、每年沼氣發電量為五百萬度,更減少兩千五百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內向外擴展邁向減廢去碳,助其提高附加價值。
永豐餘第四項碳管理實踐為全台第一,也是最大的木質素生質能發電系統,裝置容量高達20MW。將蒸煮木材過程中溶出木質素廢棄物(俗稱黑液),濃縮成60%以上的高濃度木質素,輸送到鍋爐燃燒,能取代重油產生蒸汽,再經汽電共生系統提供製程蒸汽與電力。此外,產生的熱量除了發電,也可以拿回來做乾燥加熱使用,汽電共生的發電效率可達80%。光是2020年永豐餘花蓮廠汽電共生產出的電力,就有多達93%來自木質素生質能源!
第五個案例則是建置表後儲能或微電網能源管理系統,加速能源、數位化轉型,葉惠青強調,「永豐餘集團有很多分散式、再生能源,若將能源運用高度智慧化,既可省能、減碳,又能創造經濟誘因。集團從自己廠區開始推動到廠區外,這是我們一直很希望做好、也很努力參與的多元應用模式。」
在全球競速淨零碳排,葉惠青指出,只要能整合非綠電及綠電的電力系統,就能進入市場交易。永豐餘以永餘智能及永豐能源兩大公司,同步發展電力聚合的虛擬電廠及能資源資訊中心,配合國內對「碳定價」的規範及碳權市場系統的發展,建立出新興的碳管理商業模式,繼而達到協助減量、抵換或交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