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擁有好技術和專利,卻缺乏資金投入研究或商業化生產。」工研院技轉中心執行長王偉霖解釋,但有充裕資金的銀行,卻完全不懂這些深奧的尖端新技術或專利及評估投資價值,「或根本不敢也不知如何貸款給這些中小企業與新創團隊,兩者之間存在嚴重代溝。」
事實上,政府早在○二年即透過工業局與工研院,從建立無形資產評價所需的職能基準、引進國際評價認證機構IACVA專業教材、與金融研訓院合作開發課程,持續培養無形資產專才。
歷經十餘年發展,一六年工業局開始推動無形資產評價管理師能力鑑定,取得無形資產評價能力鑑定管理師高級證書者,後續可銜接《產創條例》第十三條評價人員及機構登錄申請作業,從人才能力鑑定到執行業務的登錄與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機制,才算是替無形資產融資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一九年,工研院再與信保基金與臺灣企銀合作,分別從技術專利、信用擔保、資金融資三大方向,為創業者提供融資機制,並促成三家企業以專利評價向銀行取得二千五百萬元資金,首開台灣以無形資產為標的融資的新頁。
工研院技轉中心執行長王偉霖表示,愈來愈多銀行願意參貸無形資產融資,每年放款金額都超過ㄧ億元。(攝影/陳睿緯)
生技、綠能占比最大
助攻研發、強化核心競爭力
四年來,已有十四家銀行金融行庫加入無形資產融資服務列車,協助二十五家新創與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融資,累積金額超過三.五億元。目前承辦無形資產融資件數最多的是臺企銀,自一九年開辦以來,成功核貸案件數高達十一件,金額約八六八○萬元,是最響應無形資產融資專案的銀行。
以行業別來說,取得融資的這二十五家企業其產業分屬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循環經濟、國防產業及新農業等五加二產業。其中,以生技醫療企業占四○%最多,其次為綠能科技占二二%,智慧機械占十八%。例如,去年獲五千萬元無形資產融資的光宇應材,就以回收半導體矽廢料、循環、再利用的專利技術產生高度經濟價值,創下歷年銀行最高核貸金額,更是企業不斷創新研發,發展軟實力換取現金融資的成功案例。
光宇應材總經理何英志表示,公司一直與工研院有密切技術合作,所以當政府開始推無形資產融資時,他們很快就被推薦給金融機構,從申請到撥款約只八個月就完成。
王偉霖觀察,光宇應材能順利向金融機構取得融資,歸功於「矽循環再生系統」產線已建置完成,一條產線月產能從二百噸提升到六百噸,年產值約二億元新台幣,「有實際產值,就能夠具體評估其價值。」
不過,相較國外金融機構對無形資產融資的態度開放,台灣的進展目前仍落後國際。舉例來說,韓國二○年全年無形資產融資總額約二十億美元、中國二一年的無形資產融資總額更約達四六○億美元,反觀台灣,這兩年都僅約億元規模。
究其原因,不外乎無形資產並非傳統的抵押品容易評估價值,且獲利模式不明確,加上銀行相關認知不足、無法信賴評價報告等因素,導致金融機構授信趨於保守,融資審核原則仍採傳統授信5P(人、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確保與未來展望),讓台灣企業較難透過無形資產取得融資。
彰銀董事長凌忠嫄說,專利融資專案貸款的利率與成數,與傳統貸款差異不大,可減輕剛創業的中小企業壓力。(攝影/蕭芃凱)
現階段進展落後國際
政府建構完整機制創三贏
所幸,現階段,工業局、信保基金、銀行與工研院正積極合作,透過工業局長期推動無形資產評價專業人員與機構所出具的評價報告、信保基金提供保證專案以分擔銀行風險、工研院把關評估專利,以及由臺企銀率先擔任無形資產融資試辦銀行等資源串聯,企圖更加速無形資產融資件數和金額。
彰銀董事長凌忠嫄透露,彰銀自二○年至今年一月來,累計共核貸三件無形資產融資案,核貸金額共一千四百萬元,「我們會參照申貸企業的資金需求,與企業共同評估他們取得專利權後商業化的預期市場、銷售量能、現金淨流入情形、還款負擔等條件,並視個案情況適時移送信保基金取得融資保證後,核予申貸企業可負擔的貸款額度。」
至於無形資產融資與傳統抵押貸款成數是否有差異?以彰銀為例,專利融資專案貸款會以工研院專利權評價報告或專利買賣(授權)合約金額較低者,提供貸款成數最高七成,貸款成數和最新購置住宅貸款平均核貸成數約七三.三三%相比,差異不大;利率部分,彰銀專案貸款所訂利率,則與央行統計去年十二月五大銀行新承作資本支出貸款平均利率二.二○七%相似。
黃勝宏則以自身經驗直言,很多中小企業一開始不會去注意到無形資產的價值,他自己也是在申請融資過程中,才體會到「專利」的珍貴,最後順利透過工研院協助申請到三百萬元融資,「以我們資本額僅七百萬元來說,可以借到三百萬元算是超乎預期,公司也能將心力集中在核心競爭力上。」
「金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凌忠嫄說,雖然彰銀在無形資產融資業務才剛起步,件數仍有成長空間,但對銀行來說,協助新創業者辦理無形資產融資,不但讓其站穩營運腳步及健全財務體質,又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建構更完善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就有機會創造三贏,「借款公司的產業前景、授信展望跟企業經營團隊體質,是銀行評估核貸與否的重要因素,企業對此若能再強化,將會加分許多。」
國際精工董事長李茂耗費巨額資金進行產品開發,除了直升機風扇,另一項產品坦克風扇甚至可以移動。(攝影/陳睿緯)
國際精工
八項核心專利+成熟商模 讓台新掏四千萬
「和一般的電風扇不同,這台直升機大風扇吹出來的風就像一陣陣輕柔的自然風,吹久了也不會頭痛。」國際精工董事長李茂碷指著頭頂上長達五公尺的吊扇表示,這台風扇除了舒適,最大的優點是超級節能。
「這台風扇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六度。」李茂碷直接提出數據,電扇運轉一小時所耗費的電力不到一度電,若搭配冷氣可以省下六成電費,單獨使用的話,和冷氣相比,甚至可以省下九成的電費。「尤其是各種開放型的大面積空間,大風扇更可以提高通風、降低溫度。」
細數國際精工的客戶,如momo購物的物流倉庫、漢翔的飛機廠、全台各地的家樂福、好市多等量販超市和中小學的禮堂、體育館等空間都有安裝這台風扇。
為什麼可省下那麼高的電費?關鍵在於國際精工的專利核心「稀土磁浮永續馬達」,李茂碷解釋,大風扇沒有使用齒輪減速箱,不僅可減少能量損耗和噪音,提高動力輸出和使用壽命,加上航太等級的流體扇葉,覆蓋面積廣闊,還可產生強大的氣旋對流,創造出自然風的感覺。
有形資產全抵押了
只好動用專利權借貸
事實上,這項產品從技術到名稱「直升機大吊扇」都有申請專利保護。「叫做直升機風扇,是因為裝在直升機上,是真的可以載人。」李茂碷強調。
有趣的是,國際精工在二○二○年以來,以這項技術為核心的八項專利權,陸陸續續向台新銀行貸款了四千萬元。
李茂碷回想,一九年大風扇開始上市銷售,卻在隔年遇到新冠疫情衝擊,整個行銷計畫暫停下來,公司營運也受到影響。
原來,雖然國際精工也有廠房等有形資產,「為了擴廠,不動產該抵押的都有抵押了!」李茂碷回想,既然有形的資產都已抵押,就把腦筋動到過去總共耗費上億元研發的無形資產上頭。也因此,在工研院的推薦下,李茂碷才接觸到無形資產融資的相關資訊。
經過約半年的審核借款流程之後,李茂碷指出,雖然時間不算快,但是有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的擔保之下,也可以拿到和不動產抵押貸款相去不遠的條件。
過去,國際精工花最多錢的就是研發費用,至今已累積了上百張專利。李茂碷強調,每研發一項專利所耗費的錢實在難以估計,在研發過程中,十項研發如果能夠成功兩、三項,就算是很不錯了。
李茂碷坦言,包括申請專利、研發產品從設計到開模,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成本。如今,在後疫情、國際商務準備再度開放,擴產、行銷等對於現金的需求也開始增加。現階段,這四千萬元融資主要就是拿來擴大產能。
「不是產品做出來,就有人要端錢來買。」李茂碷不諱言,這時候由專利權貸來的這筆錢,對國際精工確實很重要。
一名專家指出,國際精工成功借貸的關鍵就是成熟的商業模式,並且已經出口到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路、客戶也很穩定。
李茂碷透露,國際精工現在每年已裝機超過三、四千台風扇,目標是年裝機數可以突破五位數。有了資金奧援,他接下來只要擴充產能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每年五位數的目標,或許也慢慢看得見了。
醫盟科技度過艱難疫情,已經漸上軌道。右起為四位共同創辦人曹竣堰、曾劭偉、林俐妤、羅文甫。(攝影/蕭芃凱)
醫盟科技
一堂台大通識課 解決麻醉醫生痛點
很難想像,醫盟科技從一堂台大的通識課,由四個不同系所學生所組成的小組,如今他們的產品,提高硬脊膜外腔注射成功率的「Epifaith定位針筒」已拿到美國最大聯合採購組織Vizient的標案,同時也是英國標準協會(BSI)在台灣第一個拿到歐盟醫療器材法規(MDR)的公司。
時間回到二○一四年,當時還沒成立公司的五個人,拿著上課發想的點子,去參加科技部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進一步發展至可以商業化的雛形,憑著「Epifaith定位針筒」贏得第一名與二五○萬元的創業基金。
這個技術的切點,主要和麻醉注射、硬脊膜外腔注射有關,像無痛分娩、羊膜穿刺或慢性疼痛控制的注射於硬脊膜外腔,厚度最小的部位約只有一公釐,針頭定位困難,只要定位失敗就可能會刺進脊髓腔。
過去,這類注射主要是看醫師的經驗與手感,但就算很有經驗的醫師,也可能失常,例如最常使用麻醉的無痛分娩常常在半夜,醫師專注度通常不佳,刺穿風險也會較高。
二五○萬創業金燒光
新品上市又受疫情衝擊
醫盟的解決方法是,在不改變醫師的使用習慣下,提供一個感測針頭壓力變化的耗材,降低醫師執行時的失誤機率,可提醒醫師針頭現在的位置,「就像是喝珍珠奶茶,如果珍珠把吸管塞住,應該就會有吸不上來的感覺。」醫盟科技執行長羅文甫比喻。以這個概念為核心的技術,醫盟在二一年以前已陸續在美國、台灣、中國、歐盟與日本申請到發明專利。
但如同大多數的新創企業,這個團隊剛開始由比賽賺來的二五○萬元資金,在創業後一下子就燒光了。
雖然一七年從矽谷橡子園創投、一九年國發天使基金募得資金,但是二○年遇到疫情,對於準備上市的新產品很傷,羅文甫坦言,「醫盟就空燒了一年。」
「雖然有幾位股東已經準備增資,但是當時一度只剩下大概半年的營運資金。」羅文甫繼續回想。
此時,資金的取得方法成了醫盟團隊頭大的問題。到底該對外募資擴大規模?還是要向銀行融資取得營運資金?
羅文甫分析,對外募資的優點是可取得較充裕的資金,卻會稀釋創業團隊的股權,加上投資人對於新創公司的想法可能影響發展。至於銀行融資,醫盟沒有不動產可供抵押,當時也幾乎沒有營收,銀行同意貸款的金額和可能性也不高。「當時讓團隊傷透了腦筋。」
專利權融資五百萬元
也助益第三輪募資
這時候,投資人之一的工研院創業基金ITIC推薦醫盟可從無形資產融資下手。二一年,經過鑑價團隊兩個月的審核,醫盟成功以專利權抵押貸到五百萬元。
「算是疫情時期的一筆救命金!」羅文甫鄭重強調這筆資金意義重大,五百萬元雖然對醫盟的業務沒有太大幫助,但是這時候拿到的這筆貸款,可說是過渡時期的過渡融資(bridge-loan),對於醫盟在資金調度或是第三輪募資都更有底氣。
羅文甫直言,流動性不足的話,對醫盟來說壓力較大,若談判籌碼不足,投資人可能就會狠狠吃他們豆腐,由於現在手頭現金還算充足,第三輪募資時包括台杉等投資人相對比較友善,募資也就非常順利。
「人是英雄,錢是膽。」在經過疫情的考驗過後,醫盟科技從研發階段進階到開始商業化,由於主要市場在美國,未來勢必會遇到業務推廣的挑戰,但無論如何,無形資產融資,肯定是醫盟站穩腳步的關鍵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