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全球通貨膨脹肆虐之下,美國聯準會祭出升息政策來對抗嚴重的通膨巨獸,但藉由貨幣緊縮引發的後續經濟衰退以及投資市場動盪,執行政策的力道與權衡,該如何達到最適當的效能,讓經濟可以順利軟著陸,值得各界研究與討論。
由中華談判管理學會、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台大全球品牌與行銷研究中心、台大EMBA逸世會在週六(12/17)共同舉辦的「談判管理與政經藝文講堂」,主題為「2022諾貝爾經濟學獎與新金融危機」,邀請到了許多知名學者與財經官員齊聚在台大管理學院,探討在全球經濟面臨逆風之際,對於金融危機的應對與省思。
其中,曾任央行副總裁及財政部長,現任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與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的許嘉棟,對於「以貨幣緊縮對抗通膨的能與不能」為題進行了精采的演說。
許嘉棟表示,在經濟理論上,貨幣供給增加,必然會導致物價膨脹,不是造成CPI上揚,就是造成資產價格上漲,但在實務上未必如此,會因時空環境而異。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貨幣供給快速增加,經過一段時間的延遲之後,CPI多大幅上漲。
而在1980年代末期之後,貿易自由化、科技進步、資金垮境流動開放,以及資產與金融性交易盛行等因素,使得貨幣供給與CPI之關係出現鬆動,出現CPI未受顯著影響,但資產價格大幅上漲之情形。
而談到近期全球CPI膨脹之原因,許嘉棟表示,可以從供給面與需求面來討論,供給面包含了成本上推(cost push),在反全球化浪潮興起,主張拉回到美國製造之情況下,勞工成本不斷被推升,而人口老化與新興經濟體人口紅利逐漸耗竭,也會使勞動供給減少。
在近期事件中,俄烏戰爭惡化了全球原物料供應鏈,疫情也導致了缺工與港口壅塞,物流不順暢也間接提高了成本,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滯礙了全球經濟交流。
對於需求面,許嘉棟表示,全球氾濫的資金是通膨的助燃劑,熱錢在各種投資資產上游走,貨幣多流向股票與房地產等資產交易,或是炒作外匯、金銀等貴金屬或虛擬貨幣(如比特幣),都進一步導致資產價格大幅震盪。
但更大的隱憂,許嘉棟認為,各國目前都會表現出政治凌駕經濟的情況,在美中爭取全球霸權之下,經濟效率與成本考量將成為犧牲品,這將不利於物價,但這種政治與市場經濟力量的角力,其後續發展還是有待觀察。
在執行貨幣緊縮抑制CPI,許嘉棟表示,量化緊縮(QT)的做法及影響,尚乏經驗可循,各國央行需要思考以貨幣緊縮來抑制非貨幣因素導致的通膨是否妥適,副作用會是如何。許嘉棟指出,供給面的通膨導因,還是宜以重振供給面之策略紓解,通膨的長期因素難解,只能期待以降低成本的科技進步來抵銷之。
而近期各國央行以強力緊縮措施對抗通膨,引發多方面爭議,許嘉棟表示,「物價穩定」與「經濟景氣」是一種trade off(權衡) 思考,為了對抗通膨巨獸,付出景氣衰退來當作代價,值得各界討論研究,而其他副作用包含了資金挪移、匯率動盪,都可能會衝擊到開發中國家之金融穩定。
但政策的規劃與執行,許嘉棟表示,這不是可以簡單完成的任務,各國政府通常的首要考慮還是選票,而每種政策做法各有利弊,無法達到面面俱到,在面對當前嚴重的通膨問題,尚需持續觀察總體經濟動態,才能適當地做出應對,克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