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資本市場震盪不安,大通膨時代來臨,加上面對疫情、升息、房市買賣翻轉及股市重挫,如此的多事之秋,到底投資人該如何因應?
國際年度最大財經盛事「WIW世界投資者週(World Investor Week)」由社團法人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CFA Society Taiwan、社團法人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及台灣金融研訓院等六大機構聯合主辦,以「翻轉升息通膨下的投資新思維」為題,特別邀請到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發表「通膨與未來金融資產投資策略」,面對40年來最大通膨的挑戰,金融資產該如何佈局因應?更集結超過20位國際財經專家學者進行聯合論壇,希望讓每一位金融從業人員及投資人了解如何在波動市場下找到新商機。論壇以線上直播與實體講座同步進行,三天活動總計吸引了上千人次參與。
主辦單位與貴賓合影,左起:劉宗聖,王儷玲,花敬群,蕭翠玲,李長庚,黃昭景,林知延
保羅克魯曼:2025年世界將重返低利率、低通膨常態
保羅克魯曼預測,最慢在2025年,國際的經濟環境會回到2019年,「通膨不太可能持續,利率可望維持低點,甚至下降速度會比很多人想像快很多,目前很多指標都在降溫。」原因在於有兩大關鍵,一是勞動人口減少,二是科技革新變慢,在此前提下,通膨、高利率就不可能一直無限擴張下去。
利率為何會調升?保羅克魯曼表示,因特殊的時空條件背景,儘管現在歐洲通膨的一大部分原因在於天然氣價格上升,但在此之前全球的原物料、原油都在上漲,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封城」,當時所有人沒辦法買服務,只好轉為買商品,而耐久性商品增加,造成供給面的通膨壓力。政府為了不讓人民損失財產,撒錢補貼,使民眾生活不陷入困境,再加上多數人因怕染疫退出勞動市場,使得美國產能萎縮,購買力卻不減反增,「錢太多、東西太少。」帶動通膨升溫。
以人口來說,美國青壯年人口成長幅度於90年起負成長,疫情更使勞動人口大幅減少,移民人口萎縮,勞動人口少了200萬人。歐盟在2010年開始面臨工作人口老化,步上日本後塵。中國現今出生率創低,全世界的工作人口都在減少,造成投資需求不振。
如何在人口下降時創造投資需求?就是新科技,透過科技革新讓大家不斷添購新商品,而非壞了再換,例如第一代的智慧型手機;反觀近期的電子科技產品和5年前差異不大;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等,偏向小眾市場,並非大技術的變革,降低民眾購買意願,投資需求自然不振。
未來的新投資機會是能源革新,比如風能,太陽能,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做到用綠能發電的成本可比石化燃料低,業界又發現綠能的學習曲線猶如科技業的摩爾定律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突破以增加效率,將來的電池技術和儲能技術是焦點。只是保羅克魯曼認為新科技的投資固然會成長,但仍沒有辦法抵銷其他科技成長落後,以及勞動人口減少的窘況。
政大財管系名譽教授周行一表示,台灣經濟面臨三大風險,一是全球景氣趨緩,將嚴重影響靠出口的台灣;二是兩岸衝突機率大幅上升,造成投資台灣的資金外流;三為ESG,勢必讓企業短期營業成本增加。
北威國際董事總經理、台大財金系教授劉憶如指出,比起通膨更令她擔心的是:用債務所驅動的經濟成長能否持續?過去大家不擔心債務問題是因為低利率,如今,投資人從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撤資的金額,已達到創紀錄的700億美元,顯示先進經濟體大幅升息和強勢美元,對開發中經濟體造成龐大壓力。又如德國通膨創70年新高,同時還要施行2000億歐元大紓困。必須正視各國大舉債對於全球經濟產生的風險。
國泰金控投資長、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認為,高利率雖是暫時,但不可否認明年企業的擴張變保守,接下來也要觀察失業率,目前台灣企業面臨快速變動、淨零碳排等議題,挑戰很大,正值嚴峻的轉型期,但股市已經反映了這些挑戰,「這是最後一關,渡過就OK了。」建議買投資評價有吸引力的個股,伺機佈局,絕不是現在大舉進場。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明郎指出,韓國外債總額高達6000億美元,韓元至今跌了20%,加上利率高漲,韓國很有可能出現困境,而韓國隸屬東北亞的一員,與台灣經貿亦有關聯性,應密切注意韓國的經濟變化。
瑞信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直言,市場希望聯準會超過兩百點的升息,能有效控制物價,不過聯準會主席鮑爾說,不惜代價控制通膨,如今看來代價恐怕很高。另一方面,不同經濟體原本就該有不同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現在全球都被美國暴力升息脅持,面臨貨幣暴跌,進口能源價格攀升,加劇輸入性通膨,這也讓明年經濟問題將不僅是「是否陷入衰退」,還包括「非美國家面臨貨幣決策兩難」,這現象在歐洲、英國、中國大陸已經出現。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主持論壇,左起:李淳,螢幕:陶冬,梁永煌
陶冬預估,明年美國通膨降至4%後將遇到瓶頸,Fed要終止升息循環,必須看到兩個條件,第一,經濟大幅下滑,第二,就業市場明顯下滑,而Fed應該要看到就業持續逆轉及通膨明顯走向2%,才可能降息。
通膨下全球經濟關鍵報告
面對今年嚴重的通膨現象,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認為,銅價等原物料價格近期有下降趨勢,可以推論通膨會逐漸放緩,但經濟不景氣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美、中及印度近年來逐漸減少對全球貿易的依賴,加上世界經濟成長率逐年下降,通膨趨緩後仍須經歷一波經濟衰退。
全球經濟陷入高通膨、高利率處境,是美國三個政策錯誤的後果:一是聯準會2008年以來低利率壓得太低、太久;二是政策錯誤,川普降所得稅太低、因新冠疫情政府又發錢過度刺激經濟;三是低勞動力讓通膨持續的主因。
谷月涵線上參與論壇
至於台股,以熊市歷史來看,明年第一季將探底,指數高點至低點跌幅會達三分之一,台股恐會跌到一萬兩千點,S&P恐跌到三千點,外資賣壓將結束,預計明年第一季探底,目前不用急著進場。
日本野村總合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則從能源轉型的角度切入,隨著各國日漸重視ESG,從化石燃料過渡至可再生能源,因此將持續對全球帶來通膨壓力,且時間可能延續二、三十年。
辜朝明指出,2015年聯合國發表「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2030年為目標提出多項能源轉型議題,這對傳統能源企業而言,如同預告傳統能源需求將快速降溫,現階段投入的能源開採、探勘成本未來將難以回收,加上疫後景氣復甦,需求明顯大於供給的情況下,能源價格自然暴漲。
辜朝明專程自日本來台灣參與論壇,與投資者分享財經見解
隨著2030年限逐漸逼近,銀行對於傳統能源企業融資考量日趨謹慎,也連帶推升傳統能源生產成本;且「碳稅」等制度上路,過去全球化下製造業將生產基地轉往東南亞等地,以降低生產成本,但未來這些國家若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不夠努力,可能遭課徵碳稅「從製造端再度引發通膨壓力」,甚至是停滯性通膨,「但這是挽救世界的必要之惡」。
全球退休基金發展趨勢與ESG永續投資策略
很多人意識到提早規劃退休金的重要性,不少年輕人以提早退休當目標,但從全球退休基金發展趨勢來看,2050年全球退休金缺口約有400兆美元,美世投資董事總經理李子恩表示,近年疫情影響,此項預估缺口只會更糟。因此各國政府已積極推出各項短期措施,例如暫緩提撥、延後退休金請領年齡等方式,讓退休金的流失速度慢一些。投資人的退休理財必須趨向永續投資、ESG 基金的治理及責任投資。
施羅德投資多元資產管理總監于學宇:「針對國際新變局下的退休金管理,提出三個主要發展趨勢:一、永續性商品會成為未來投資主流,建議成為退休準備的核心配置,特別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的投資標的。二、整合公開市場證券,多元資產的投資組合基金,包含橫跨公開與私募基金的組合將成為趨勢,利於風險分散;三、主題型投資發展,包含科技創新轉型、智慧城市和生活型態、環保投資等。」
私募基金方面,行健資本合夥人蔡騰芳指出私募市場會吸引退休基金的原因:私募市場可以帶來相對較佳的績效表現;與公開市場的相關性低,助於風險分散;同時具足夠的規模可配置和多元的策略。目前私募市場已有許多成功的投資經驗可供遵循,發展也趨於成熟。
在低利率時代,進行退休規劃宜保有一定積極度,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指出,不妨以永續資產投資策略ESG作為退休規劃工具。過去10年,永續投資已成為全球投資市場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國際間已有越來越多的退休基金將ESG永續投資納入主要投資策略。
王儷玲建議,以永續資產投資策略ESG作為退休規劃工具
施羅德投資信託董事長巫慧燕也表示,金融機構代表「管家」角色,關鍵在如何創造資金的多贏和最佳實踐永續投資。在永續投資的面向上,ESG又以G更為重要。這就是為何台灣的永續投資發展雖慢,但外資仍著墨很多的原因,主要就是台灣的公司治理做得相對不錯。
永續發展趨勢與落實
在ESG永續議題上,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表示,政府政策面走得比產業快,而產業又快於個別公司,他呼籲個別公司的高階經理人要提早因應,「雖然不需要以跑百米的速度來追趕,但也不能太慢,否則未來可能連跑的機會也沒有。」
劉宗聖認為,達成永續發展應從三大面向著手:首先是永續供應鏈,再來則是永續金融與永續報導。
氣候變遷的事實,不只造成巨大的安全與經濟代價,也破壞了糧食與水資源的分布,衝擊環境保護力。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指出,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影響經濟發展程度亦驅漸巨,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30年,不到8年,但現今惡化的指標還是很多。他認為,達成永續發展應從三大面向著手:首先是永續供應鏈,再來則是永續金融與永續報導。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表示,「氣候金融」已成當前國際關注議題,驅動企業淨零轉型,並創造更友善的環境。MSCI台灣執行董事陳彥霓說道,隨著第26屆聯合國締約方大會(COP26)舉行,全球ESG趨勢朝著氣候變遷風險方向轉變,台灣也日趨關注減碳及氣候變遷風險低的資產,市場對建立淨零碳排投資組合的需求亦會增加。
遠東集團董事長辦公室基金經理人黃尚婷提出,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因應氣候變遷、環境防護,公司採用ESG的準則一定有犧牲,但若不做ESG長遠犧牲更大。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則分析: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在ESG主題債券的發債量,已超過去年一整年的總發行量,且新興市場企業在對環境永續的綠色債券或相關固定收益標的發行量逐年成長,有更多待發掘的投資機會。
論壇並邀請聯博全球責任投資部資深副總裁Saskia Kort-Chick、施羅德環球氣候變化策略基金經理人Simon Webber與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氣候變遷策略經理人Craig Cameron三位專家則分享「氣候變遷對基金投資組合的影響,及如何將氣候變遷議題(如碳盤查等)融入基金投資決策與風險管理流程」,協助國內業者及投資人掌握氣候變遷主題機會。同時也邀請瀚亞投資(新加坡)科技資訊部集團科技資訊長許偉良分享如何評估資安風險,強化資安防護能力。
後疫情時代商業地產投資策略
一次成功的商業地產投資,就能讓投資人獲利豐厚,信義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歐人彰副總經理,針對商業地產,與整體政經趨勢的互動進行分析,他表示目前台北為商業地產主力,台中緊追在後,頂級辦公大樓成為開發新亮點,土地、商辦投資仍為主流,而後疫情時代的旅館、店面反彈可期。
對於不動產基金投資人、開發商而言,未來的投資重點建議:永續下的ESG概念,綠色溢價成為共識;非核心區的產業辦公、售後租回,較有機會符合最低投資收益基準;符合未來需求之倉儲、數據中心等產業類別,土地夾層融資等另類投資,具有吸引高收益不動產基金之機會。
另外,受到升息循環、超額供給、政策管制、成本壓力等影響,上半年六都交易量、土地投資驟減,住宅市場進入理性調整期。全球獨立不動產顧問公司瑞普萊坊創辦人暨總裁曾東茂就分析,相對於建築投資、住宅交易降溫,商用不動產665億的規模僅較去年同期微縮2.8%,在自用、置產抗通膨的需求引領下,更有機會把市場做大。
曾東茂分析,不動產投資是抗通膨的投資。
於房地產相關法規政策,冠博法律事務所所長謝昆峯則從近年政府政策對不動產投資決策的影響切入,認為若要落實居住正義政策,應區分住宅與商業不動產;且預售屋禁止轉售制度可結合不動產開發信託,保障消費者權益,杜絕一屋二賣;法人許可制範圍與規範應明確裁量基準,儘早確定公告讓人民可依循。
根據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的統計,台北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之一,若想分散風險,不動產投資的眼光要放向海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楊聰榮分析,目前東協經濟共同體已成為全球最「吸金」的新興經濟體,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成長率也高於全球。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發展趨勢,經貿往來有突破性的進展,不動產的國際市場已經成形,就時機而論,目前處在相對低點,是值得考慮的投資管道。
超高齡社會下普惠金融在財富管理新觀點
面對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日本理財規劃協會理事長白根壽晴,分享日本經驗,高齡化與少子化不只是社會問題,更衝擊經濟。白根壽晴解釋,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有54%都是存款,在零利率的狀況下,資產幾乎沒有增長。
反觀美國人,存款比例僅佔13%-14%,其他都是投資性資產,這也使得日本與美國人的退休生活規劃出現極大差異。如果這2000兆圓能有1%、2%從儲蓄轉為投資,挹注在投資型金融商品上,幫助就很大。
對此,日本政府積極將理財教育導入課綱,日本理財規劃協會也與縣市政府合作,針對不同年齡層與族群提供金融諮詢,希望藉此幫助每個人「把現在模糊不清的不安,轉為具體的財務規劃,讓未來具體化。」
這樣的做法也和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指出「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不謀而合。普惠金融就是期望有更多人可以利用金融體系,善用金融授信機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其核心為讓社會大眾都能平等享有金融服務,尤其是被傳統金融忽視的偏鄉產業、微小企業及無信用紀錄的社會新鮮人等。
台灣金融研訓院 黃崇哲院長
黃崇哲認為要實現「普惠金融」的願景,需仰賴政府、金融機構與各界攜手合作,從政策面、教育面及實務面共同努力,以滿足社會各階層,成為提升社會幸福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