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華南金控去年話題性十足,不只延攬了知名證券、投信界董座,中小企業放款、危老都更業務也衝出好成績,董事長張雲鵬打造的金控獲利多引擎,逐漸成形。
《財訊》報導指出,受惠銀行放款、證券手續費收入、壽險資金操作等動能強勁,2021年多家金控業者獲利創下歷史新高,華南金控更以近1倍的獲利成長率成為公股第1,回到過往水準。其中,華南永昌證券走出權證避險陰霾,占金控獲利比重從過去約6%左右,首度躍升至1成以上。華南金控董事長張雲鵬2019年上任後積極打造的金控獲利多引擎策略,逐漸出現成效。
2020年,華南永昌證券因為權證交易避險不及,當年度大虧36億元,衝擊華南金當年獲利僅剩86億元,居金控業末段班,成為當時市場熱議的話題。2021年華南金在張雲鵬的指示下,獲利主力華南銀行積極搶攻中小企業放款、危老都更等業務,華南永昌證券、華南永昌投信則分別延攬日盛證券、元大投信前總座黃進明、黃昭棠出任董事長,新業務、新戰將並進,「華南金真的有動起來,和過去不一樣了!」成為許多業界人士的感受。
《財訊》分析,以往,證券體系的子公司在公股金控的競爭力一直不若民間,資源配置、薪資都是一大主因,但張雲鵬認為:「一個金控下面大概有10個以上子公司,華南銀行過去好多年都占華南金獲利的9成以上,只靠銀行我覺得不行。」
多頭並進 不單靠銀行撐場
2021年剛好碰上富邦金控併購日盛金控,張雲鵬回憶,日盛金旗下的日盛證券,曾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老牌券商,去年年中得知日盛金控解任時任日盛證總經理的黃進明,就趕緊延攬黃進明擔任華南永昌證券董事長。
黃昭棠則是元大投信前總經理,是元大投信在ETF界站穩龍頭地位的功臣之一。張雲鵬認為,華南永昌投信過去十多年來在金控的表現非常不理想,許多績效不錯的基金最終只能清算或合併收場,缺乏長遠發展策略。連待過民營投信、也曾待過華南永昌投信的基金經理人都私下形容,這裡「比較沒有競爭性,適合養老、慢步調生活。」
2021年年初黃昭棠從元大投信離開後,市場不斷傳言黃昭棠未來將要到發行ETF的外資投信,不過最後竟是落腳華南永昌投信,外界大感意外,張雲鵬親自出馬接觸就是關鍵之一。
接受《財訊》採訪時,張雲鵬笑說:「市場一定都知道他們過去的待遇,一定是我們這邊的好幾倍,但他們來到這裡看中的是『理想』,我授權讓他們自組團隊。」
有了兩位業界大將坐鎮,華南永昌證券轉虧為盈,華南永昌投信的虧損也大幅減少,「證券獲利占到金控1成以上,這是過去沒有過的數字,是一個不錯的兆頭。」
強化企金業務 國銀第1名
張雲鵬說,「產品和業務多元化」是證券和投信端未來積極發展的重點,像是基金市場已經有ESG、電動車等基金,投信端將會跟上市場潮流;證券端除了經紀業務外,承銷業務一定得大力把握,「眼光好輔導到金雞母的話,不只有承銷輔導費用,拿到的承銷部位獲利也會十分可觀,有些券商光靠1檔承銷股就賺2、3億元了。」
根據《財訊》報導,華南銀行的業務動能除了傳統的存放款利差,今年將受惠升息可望擴大外,企業金融業務竟也默默拿下了業界兩大第1。
一是中小企業放款成長金額,去年來到939億元,是本國銀行第1,成長率15.7%,「去年5月到8月為止,我們一面響應政府紓困政策,一面還是聚焦原有企金業務,這讓有些分行當時週末至少有一天要加班,才能衝出這樣的成績。」
雖然辛苦,但能幫助華南銀開闢更多獲利來源。因為台灣是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國家,然而因為常有授信疑慮,銀行的放款都會十分謹慎,但張雲鵬要員工更深入了解中小企業的營運模式、出口占比等等,「多跑、多看工廠,用產業鏈上3家、下3家的徵信模式評估公司風險,放款就會安心許多。」
這也反映在華南銀逾放比率轉佳的數字上。據華南金2021年財報,全年逾放比率為0.15%,優於本國銀行平均的0.17%,且中小企業的逾放比率也從2020年的0.25%降為0.20%。
危老都更 標榜一條龍服務
二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危老都更,華南銀行以都更餘額410億元排名公股銀行第1。張雲鵬回顧,華南銀早在2009年就開始此項業務,但效益不顯,「過去住戶都是等到大樓有危險了才願意做,像是台北巿長安東路上的世和大樓,是我們完成的第1件都更案,也是因為房子已經傾斜了,才不得不做。」
直到房地產大漲後,民眾的觀念才開始改變。2017年子公司華南金資產管理公司(華南金AMC)開始加入危老都更專案的行列,從規畫整合、發包興建、完工後分戶貸款等一條龍服務,張雲鵬還說,現在新北市土城大同街、民權街口有一塊華南金AMC 10年前法拍取得的土地,華南銀和華南金AMC便聯合自辦都更案,不只讓華南金AMC賺了上億元,未來華南銀的資訊中心也會搬遷過去。
不過,《財訊》報導指出,雖然各大業務動能十足,但張雲鵬認為,在今年震盪的投資市場中,如何仍能穩健操作資金?將是金控獲利能否續創佳績的關鍵。
張雲鵬預期,「今年證券端的獲利或許無法像去年這麼好,但這一塊的差額其他子公司應要共同承擔。」像是資深投顧法人仍看好華南銀行的成長動能,因為其在放款、手續費收入、中小企業貸款等多項業務上,都仍有機會較去年成長。…(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7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