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展,經濟蓬勃發展,東西兩大世界的銀幣、銅錢嚴重不足,便開始採用「紙」作為貨幣的材質。
經濟規模的擴大,與銀幣不足所引發的「票據革命」,與阿拉伯數字的發展,都是互相牽引的。
伊斯蘭世界的商業規模之所以能夠不斷擴張,少不了從印度改良的阿拉伯數字與十進位法兩大功臣。
阿拉伯數字與十進位法支撐起規模日益壯大的交易,並在十字軍東征的十一世紀後,正值地中海商業活絡之際,傳入了義大利半島,在義大利商人之間廣為流傳。
數學公式常用的等號「=」及複式簿記的「貸方」「借方」,都代表磅秤上的重量取得平衡的意思,可以從這點看出是由商人發揚光大的技術。
現在全世界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以及「零」的概念,是八世紀至九世紀時,印度數字在伊斯蘭世界變形的版本。經過改造後,這項印度的傳統文明轉變為一種技術。這種變化也反映出伊斯蘭文明重視實用性的特徵。
阿拉伯數字在北非發生變形,然後傳到歐洲,成為歐洲現今的數字。人們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時間是在十世紀,也就是銀幣不足的問題愈趨嚴重的時期。由此可見,經濟規模的擴大,與銀幣不足所引發的「票據革命」,還有數字的發展,都是互相牽引的。
在阿拉伯數字傳入前,歐洲使用的是羅馬數字,該記數方式基本上由十根手指組成,計算方式非常複雜,無法應付大規模的商業交易,因為巨大的數目會變成排列冗長的記號。
而阿拉伯數字則使用0至9共十個記號,無論多大的數字都能清楚標示。如此神奇又合乎邏輯的特性,讓義大利商人讚不絕口。
古代商人發明出筆畫極少的表音字母,簡化了溝通,而誕生於這個時代的十進位法,則是可與之匹敵的商人文明。此外,過去稱十進位法為algorithm,其語源來自九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大數學家花拉子米(西元七八○年至八三五年左右)的拉丁文譯名,花拉子米也是確立代數學(algebra)理論的人。現在algorithm也是代表運算程序、處理程序的電腦用語,使用頻率相當高。
透過十字軍東征(一○九六年至一二七○年),伊斯蘭世界的文物大量傳入歐洲,為歐洲文明帶來極大變動,此稱為「十二世紀的文藝復興」。
「簿記」的概念也在一三○○年左右首次傳入義大利,並於一三四○年,在重點商業城市熱內亞定型為「複式簿記」。
一四九四年,數學家帕喬利出版了數學與商業數學的入門書《算術、幾何、比及比例之總論》,後世稱帕喬利為「複式簿記之父」。
帕喬利在著作中淺顯易懂地說明複式簿記的原理與技巧,該部分後來以《計算與紀錄詳論》的名稱單獨發行,大獲好評,十六世紀時還被翻譯成荷蘭文、德文、法文及英文。簿記一詞在一八七三年由日本所創造。據傳是教育學者福澤諭吉在翻譯美國簿記教科書《公立學校簿記》(Common School Book-keeping)並寫成著作《帳合之法》時,將「帳簿記入」配合英文bookkeeping的發音,省略成簿記二字。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錢包裡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