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沉迷飲酒的亞歷山大,在三十二歲即英年早逝。在他短暫輝煌的人生中,曾模仿波斯帝國和希臘的貨幣制度,發行了以德拉克馬銀幣(四公克)為主的數十種金幣和銀幣,更將自己英氣風發的肖像刻印在幣上。據說這位自戀的國王對自己的肖像很有原則,只願意委託給精挑細選出來的工匠製作。
亞歷山大將硬幣作為宣傳權力轉移的工具,得到了很大的功效,其影響力擴及至當代,現今仍有許多人喜愛他帥氣的模樣。其後的羅馬帝國、安息帝國等多個帝國,都繼承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硬幣樣式。
由於亞歷山大英年早逝,亞歷山大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
當時希臘商人掌控東地中海的商業活動,他們為了排除競爭對手腓尼基人並確立霸權,便找上遠離東地中海的義大利半島,借助了位於該處的羅馬城邦的武力。然後在西元前一世紀末,羅馬人在地中海周遭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海洋帝國(羅馬帝國)。
羅馬位於東地中海的西方邊陲,擁有雄厚的軍事實力。透過與希臘商人的合作,這支民族開始嶄露頭角。
羅馬城邦最初是伊特魯里亞人輸送鹽的中繼城市。精於商業的伊特魯里亞人在台伯河的河口生產鹽,運送途中行經羅馬。但是在西元前六四○年,羅馬決定不再依靠伊特魯里亞人,在對岸的奧斯提亞建造淺池及製鹽所,取海水進行曬鹽。
奧斯提亞的鹽經由台伯河送至義大利半島各地,促成羅馬的自立,羅馬共和國的經濟基礎就是「鹽」(拉丁文為sal)。附帶一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沙拉(salad),也是從sal衍生而來的詞。
羅馬會發放鹽塊(salarium)給協助發展城市的重裝步兵(由羅馬城邦居民組成),當作部分軍餉。之後改為發放買鹽用的錢,稱作salarium argentum(「買鹽用的銀幣」之意),後來省略稱為「salary」。
salary後來又成為購買各種民生物資所用的「薪水」之意,在日文中更出現了「サラリーマン」(salaryman)這樣的詞,表示上班族的意思。
英文稱錢為「money」,也是起源於羅馬。
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一樣,由王室壟斷金錢的發行與鑄造權,禁止民間私下鑄造硬幣。money是指當時羅馬帝國獨占發行權後所製造的貨幣,該詞來自羅馬神話天后茱諾的別名─莫涅塔(Moneta)。羅馬帝國在莫涅塔的神殿,也就是「money」的神殿,從事由王室獨占的造幣事業。
為什麼莫涅塔的神殿會成為王室獨占的造幣廠呢?
古代通常將經濟與家務視為一體,羅馬帝國也將財政視為家務事,因此地位崇高的天神之妻,也就與造幣事業息息相關。當然,這也是羅馬帝國意圖透過神明的權威,強化硬幣的信用。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錢包裡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