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與世界貨幣都是由「黃金」來擔保其價值,但在尼克森震撼之後,這些貨幣搖身一變成了「法定貨幣」(發行者沒有將貨幣兌現成實物的義務,由國家法律賦予強制力的貨幣),其貨幣價值每天浮動,奠基於此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局勢當然就變得不穩定了。貨幣價值的漲跌,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國的貿易。
《廣場協議》後美元大幅貶值,美國得以獲得短暫的休息。到了一九九○年代後半,這次輪到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與華爾街攜手,改走金融大國的路線。
美國的金融業者發現,將浮動匯率制結合資訊技術,就能從全世界大賺一筆。
要在金融市場致富,必須擁有雄厚的資金。因此美國一改先前的方針,從美元貶值走向美元升值,提供高公債利息,從全世界籌集資金。於是原本在一九九五年「一美元=七十九日圓」的匯率,三年後大漲到一百四十七日圓。
結果,原本景氣大好的泰國、印尼、韓國,在經濟上迎來了巨大的災難,更演變成亞洲貨幣危機。
亞洲各國自一九八○年代起搭上經濟全球化的旋風,帶動經濟大幅成長,在世界經濟轉為浮動匯率制之後仍與美元維持固定匯率制。此稱為釘住美元制(dollar peg),peg意指「用釘子固定」。
亞洲各國都希望與低價的美元連動,以吸引海外投資並防止通膨。但是,說變就變的美國突然打出「美國優先」政策,轉而讓美元升值,使美元在幾年間就漲了八成。結果,泰國的泰銖、韓國的韓圜也跟著被拉抬,出口收益銳減。
在此事件發展下,泰國的泰銖、韓國的韓圜跟著升值,超過了當地的經濟水準。一九九七年,避險基金(全球規模的投資集團)開始狂賣泰銖與韓圜。避險基金運用「賣空」的手法,大舉賣出貨幣,預計其跌到最低後再買回,賺取其中的差額。
由於泰銖與韓圜升值的幅度與當地經濟情勢相左,避險基金的判斷相當正確。雖然泰國和韓國的金融當局都以賣出美元的方式企圖撐住泰銖、韓圜,但注入的資金仍比不上投資專家。
泰銖與韓圜大幅貶值,股市也大崩盤。結果,除了香港以外,其他的亞洲國家都放棄了釘住美元制。經濟破敗的泰國、印尼、韓國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約三百六十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在嚴格的條件下被要求進行經濟改革。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錢包裡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