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每次進行交易時,都得測量白銀的重量和品質,該怎麼做才能更便於交易呢?這是古代社會的一大難題。另外,當埃及的「黃金」終於被當作錢予以流通後,黃金和白銀之間該如何兌換,也成為另外一項問題(大致的交換標準為一比一三.五)。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元前七世紀,位於土耳其西部、盛產金銀的利底亞王國有了新的動靜。他們並不單純使用金和銀,而是利用金和銀的天然合金──「琥珀金」,製造出硬幣。
關於硬幣誕生的原因仍無定論,但若從硬幣的材質來思考,可以想見,最初應該是打算以琥珀金來整合金和銀。
然而,由於琥珀金的產量極少,再加上金和銀的混合比例也沒有固定標準,這項嘗試最終宣告失敗。一般認為,琥珀金硬幣在當時可能是用來當作獎牌或勳章。
接下來,時間推演到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王國也開始蠢蠢欲動。克洛伊索斯國王著眼於硬幣的樣式,分別以金子和白銀鑄造硬幣(金幣、銀幣),結果掀起廣大熱潮。
克洛伊索斯在正面刻了獅子,背面則刻上品質和重量的保證刻印,發行了相同重量、品質的硬幣。讀到這裡,也許你會認為:「什麼嘛,不過就只是統一品質和重量,再加上刻印罷了。」但請注意,信用和使用便利性就是錢的命脈。在此之前,每次交易時都需要「確認錢的重量和品質」,但因為硬幣的出現,從此「只需要數數量就好」。交易行為就此化繁為簡,一舉擴大了錢的流通規模。
硬幣的紋章和刻印成為錢的信用來源,人們開始視國王為測量與保證價值的「價值創造者」,國王也以錢的發行人身分獲得龐大的財富。國王取代商人,成為錢的發行人,統一錢的形式,使發行量大增,我們稱之為「硬幣革命」。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錢包裡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