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行庫爆發新一波人事大地震,最受矚目的是接連踩雷、受潤寅案與遠向案呆帳拖累的台企銀,行政院為何選在此時撤掉台企銀董事長黃博怡大位? 其幕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隱藏內幕?
原定六月即將召開股東會改選董事的台企銀,在三月十五日爆發董事長黃博怡「被請辭」,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他將導致台企銀壞帳的「遠向案」移送檢調得罪高層,導致財政部要求他及十八名員工自行辭職,由於牽動人數眾多,在公股圈引發議論。
黃博怡辭職後低調保持緘默,四月十三日,財政部卻罕見發布新聞稿說明「准辭」原因,寫道「考量台企銀一○九年獲利嚴重衰退,經營成效不佳,不利於事業長期永續發展;且黃前董事長擔任公股代表期間,就公司重大經營事項及業務疏失,屢有未依財政部派任公民營事業機構負責人經理人董監事管理要點陳報情事,不利積極維護公股權益。財政部表示,為健全事業營運體質,經通盤衡酌黃前董事長整體績效,同意其請辭。」措辭之嚴厲當屬罕見,也讓外界忍不住拿著這份新聞稿,加以解讀。
賴清德盼換血整頓
力薦黃博怡轉戰金融圈
時序回到二○一七年,一樁「慶富案」掃下第一金、合庫金、台企銀三家公股金融機構董座,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有意換血整頓公股行庫,黃博怡因此由金融研訓院院長拔擢為台企銀董座,從學術圈轉戰金融機構,視作激活擁有百年歷史的台企銀一只活棋,沒想到賴清德昔日倚重的財經人才,卻「被請辭」且招致「未積極維護公股權益」的評價?
若先從財政部直指黃博怡「經營成效不佳」來看,台企銀去年稅前盈餘為五十三.八億元,較前一年減少二十六.八億元固然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台企銀總經理張志堅三月底在法說會解釋,主因聯準會、央行降息及疫情衝擊,影響利息、手續費及金融商品收益,及增加備抵呆帳的提存因應,導致去年逾放金額為六十一億元,較前一年三十六億元大增近七成,全年獲利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