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士預估,加計信用卡、財富管理與無擔保放款三項業務,花旗(台灣)消金業務價值一、兩百億元,未來會「花落誰家」?
誰家金控要買花旗(台灣)消金業務?」這已成為最近金融圈聚會的熱門話題。
日前,美國花旗銀行宣布退出包含台灣、韓國、中國在內等十三國的零售金融市場,範圍廣布亞、歐、中東與北非等區域,震驚全球金融業。
尤其,台灣一直是花旗相當賺錢的市場之一,如今,持有台灣高達二八○萬張信用卡的花旗消費金融業務要出售,讓台灣中大型金融機構虎視眈眈。據說,不少銀行、金控已向花旗敲門,積極探詢出售的條件與程序。而一家前五大金控高管也透露,若來兜售,「應該有興趣」。
花旗在台灣深耕近六十年,早已是台灣金融業的「人才培訓班」,包括中信金、富邦金、國泰金與台新金等,企金與消金高階主管都有「小花旗幫」,連金融組織架構都引用自花旗系統,因此台灣市場普遍對花旗有濃厚的感情。
眼下外界最關心的是,花旗要如何出售這十三個市場的零售金融業務?是各區域分開賣?還是一起賣?信用卡與財富金融等不同業務會切割出售嗎?而尤其國泰世華、富邦、中信、台新與玉山等台灣民營業者,莫不關心花旗(台灣)的消金業務會「花落誰家」?未來如何牽動台灣消金版圖的生態變化?
花旗(台灣)一向是花旗的模範生,業務穩定且績優。根據花旗(台灣)二○二○年的財報顯示,其稅後純益達八十四.四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一.五九元,雖較前一年的二.四一元下滑逾三成,但資產報酬率(ROA)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分別為一.一四%與九.一八%,高於市場平均的○.五九%與七.七二%。
台灣區淨利45%來自消金
花旗(台灣)的淨利中,約四五%是來自消金業務的貢獻,其中,最吸引台灣銀行業者的是信用卡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