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台灣)銀行在上周拋出,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地消費金融(消金)業務,消息震撼金融圈。
外資券商分析,相較於放款業務,花旗在台灣的強項是信用卡與財富管理收續費收益,並點名中信銀、國泰世華、台北富邦、玉山銀與台新銀等五家本土銀行,有接手的動機。
花旗信用卡在台灣曾經是最大品牌,且在財富管理業務也做得有聲有色。在競爭激烈的消金領域中,有玩家退出,相信在台灣具領導地位的私人銀行與其它外商銀行,都會對這項撤資非常有興趣。
花旗(台灣)的消金業務一旦確定花落誰家,可望立即大幅改變金融業的競爭版圖。
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求售 外資:可望引發搶親
摩根大通證券團隊分析,近年來花旗(台灣)銀行的總獲利中,大約有45%~48%來自消費金融的貢獻。
以消金存款來看,市占率穩定落在0.9%,消金貸款市占則約1.5%。如果以信用卡與財富管理手續費收益來看,花旗銀行在台灣則排名市場第六。
但在本土銀行強攻信用卡市場的挑戰下,可以花旗(台灣)信用卡卡友消費金額市占率近年一路萎縮,從2016年還有約10%左右的水準,一路走降到2020年僅剩約6%,唯獨流通信用卡數與有效信用卡數仍維持第六名的成績。
相較之下,花旗(台灣)銀行在消金貸款的表現沒有特別突出之處,與其他私人銀行類似,客戶貸款中有7成是房貸,另外3成是其它貸款。
摩根大通估算,花旗(台灣)銀行過去幾年在台灣,消金部門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大多能繳出兩位數的成績,主要就是歸功於較高的手續費收入,手續費收入對整體貢獻度可能有到約4成,且其中最主要就來自信用卡與財富管理業務。
搭上財富管理2.0方案 國銀搶親花旗(台灣)動機十足
而花旗(台灣)銀行的這兩塊強項業務,剛好是近期台灣本土銀行強攻的重點。尤其,在金管會為了吸引更多國人及外國資金來台進行財富管理,因此推出財富管理2.0方案後,金融圈無不更積極於拓展高端的私人銀行平台,在這樣的環境下,就讓花旗(台灣)銀行在台消金業務出售案更顯誘人。
摩根大通證券統計,2020年台灣主要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表現大致排序如下,以中信銀的破150億新台幣拔得頭籌,台北富邦銀與國泰世華銀則以破100億新台幣緊追在後,其後玉山銀與台新銀也有90億元左右的財管手續費收入。
有趣的是,花旗(台灣)銀行在財管手續費收入的部分,也有60億新台幣左右的水準。
也就是說,不管最終由哪家國銀脫穎而出,成功接手花旗(台灣)銀行的消金業務,就有機會成為台灣財管領域的新霸主。
國銀搶併花旗一大變數 數地業務綁定出售
然而,國銀想收購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還有一大變數。
摩根大通分析,如果花旗規劃將台灣的消金業務與其它12地,像是澳洲、巴林、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波蘭、俄羅斯、泰國與越南等地的消金業務綁在一起出售,情勢就會大逆轉,對外商銀行來說較有利。
摩根大通說明,台灣銀行業者如果在上述地區沒有佈局,在收購前就得重新啟動「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簡稱DD)」,收購的難度會升高不少。
至於有國家隊在撐腰的公股銀行,由於併購上較沒彈性,摩根大通認為接手可能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