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驚人的財經新聞莫過於花旗銀行(Citibank)宣佈要撤出包括台灣在內13個地區如存放款(房貸、信貸…)、信用卡、保險箱......等零售金融業務(Retail Banking),僅保留法人和財富管理業務。
這個新聞之所以讓人震驚,是因為花旗銀行一直是台灣最賺錢的外商銀行,每年的獲利在100億元新台幣以上,這麼賺錢的生意居然不玩了,市場都在猜測原因為何?
台灣出現很多「財經專家」開始剎有其事的分析,其中有位網美說,這是因為現在一堆公司都在推電子支付了,台灣花旗強項在信用卡這種舊時代產物,與其留戀這種老東西,不如專注在更賺錢的財富管理。先不說電子支付背後綁的依然是信用卡,如果信用卡這麼過時,那VISA、Mastercard的股價不就早該跌到谷底了?
為什麼花旗會撤出台灣零售業務? 首先,因為這是全球趨勢。我大概5年前就討論過Chase CEO-Jamie Demon 提出要用ATM取代櫃員的做法,如今你到美國的各大銀行的分行應該都差不多,做存款服務的大概只有2~4個人,分行有一半的空間是做財富管理的。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在超低利的環境下,存放款的利差帶來的利潤相較於潛在風險已經不太合理了。而且可預期的未來,利率逆轉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也不高(如果真的大幅走高,銀行會因為房市壞帳或股市走跌死的更慘)。問題是銀行也不能完全不做存放款(2008年金融風暴時 Goldman Sachs 和American Express 就是不做存款業務,搞到流動性出問題,所以後來都切入存款業務),所以乾脆就縮小了做。
順便一提,我常看到台灣一堆存股達人鼓吹大家存公股的金融股,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台灣的公股銀行主要收益大多集中在賺存放款利差,基本上這些銀行都是用冒賣白粉的風險賺賣白菜的利潤,這些年房市狂飆當然不會有問題(美國2008年次貸風險爆發前,次貸的風險也是很低啊),但一旦房市反轉,這些公股銀行的確是不太會倒,但肯定會受政策指示不能雨天收傘,最終死得絕對比民營的慘。
而從存放款利差縮小衍生的決策,就是美式經理人的管理模式——追求高毛利。這就是像Apple、Nike把產能全部外包的原因。麥當勞為何預計將95%的店面改為授權而非直營也基於同樣的道理。花旗在做的,基本上就是把公司產品組合中低毛利率的部份降低,進而拉高公司毛利率,又可以降低公司風險,是十分合理的決策。
最後再談一個簡單的投資思維。很多人都想著一年明明可以賺100億卻不賺了,豈不可惜? 這是因為多數人在投資或出售時看的是絕對金額,但聰明的人看的是趨勢。
美國花旗為何要關掉其他12個地區的零售業務我不知道,但從台灣花旗每年盈餘你可以看出來,台灣花旗雖然是台灣最賺錢的外商銀行,但其實他每年盈餘的趨勢是在下降的。
▲台灣花旗銀行盈餘,資料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原因很簡單,傳統台灣花旗那些信用卡行銷手法和財富管理隨著陳聖德和一大票花旗人被挖角,早就被國泰、富邦……這些民營銀行學過去了。我是台灣花旗和國泰世華銀行VIP 10年以上了,這些年國泰世華做的事基本都和花旗沒什麼二樣了。
花旗目前真正有的優勢,是打著外商之名,幫台灣的超級有錢人把錢藏到海外,才是國泰、富邦幹不了的優勢。這種事需要的人力少、賺的錢又多,為什麼不專注這個就好。利用目前一年還可以賺100億的行頭,賣個好價錢豈不是更好?
Anyway, 我也不是花旗CEO高瞻遠矚到未來,或是看到什麼別人沒看到的資訊,但如同當年麥當勞撤離台灣一樣,我個人覺得這只是美式企業思維下作出的判斷而已,或許真的有趣的是,大家可以拿個板凳坐下來,看看台灣那些大師們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作者簡介_李華驎(Russell H. Lee)
1971年生,畢業於政治大學財稅學系。由公司業務員起家,進而陸續擔任傳統產業公司和投資公司總經理,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和投資實務經驗。以Rus為名長期經營「RusRule」部落格,針對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及公司治理議題發表看法,為網路知名作家。著有《公司的品格》《公司的品格2》2本書。
※本文轉載自「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原文:花旗為何要撤出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