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極端天氣導致的天災更頻仍,澳洲大火、大陸洪災、地球反撲,全球進入永續發展關鍵時刻。金管會今年8月已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宣示公私協力合作拚永續的目標,主要是透過金融機制引導企業及投資人重視根植於ESG的永續金融,促成投資及產業追求永續發展之良性循環,共有38項具體措施。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董事長簡又新強調,台灣ESG投資比例不高,還有很大空間,若要加速發展,應由公私協力、加上民間非營利組織全面合作共同推動,不僅要有獎勵、教育,而且政府要有法規強制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近年來台灣企業在ESG的績效上進步相當多,從每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成分股的家數可以得知,諸多永續績優的本國公司其表現相較於一些全球品牌龍頭企業不遑多讓,已具世界級水準。惟就整體上市公司來看,尚有上千家的企業未出版永續報告書,或有甚者、年營業額近新台幣2,000億元的企業亦未出版CSR報告,顯示ESG之非財務性資訊揭露未臻完善,透明度尚有待提升,此類不透明的公司,遑論提升永續績效或稱其ESG表現優異。
ESG做好到底會不會賺錢?簡又新表示,據哈佛大學的研究,ESG績效表現良好的企業,財務表現也很好,財務報表上的EPS明顯較高;「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選出的十大永續典範企業其EPS表現比大盤約高二倍多,而且不僅獲利高,前述企業的品牌、社會形象等,均獲大眾及消費者的青睞與好評。
簡又新指出,現在國際投資者方向、標的都用ESG的績效表現來看,這已成為投資者主流,企業若不重視ESG投資者就不會投資,而台股有40%是外資的投資,所以ESG對台灣來說愈來愈重要。
簡又新進一步表示,根據全球永續投資報告(GSIR)統計,世界主要永續投資管理資產規模已達30.68兆美元,過去兩年來規模大幅成長34%,顯示全球資產管理業積極投入永續投資的浪潮。預計於2030年之前,將會有高達71%的機構投資者,將ESG納入其投資決策主要考量。台灣股市約占全球1.26%,而推估永續投資在台灣股市加上債券之潛在規模約為新台幣2,200億元,約僅應有規模之2%,在全球、甚或是亞洲尚屬後段班、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有待政府機關、企業以及民間機構在投資理念與倡議,以及法令制度配套等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