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定義不盡相同,根據美國定義,聯準會心心念念的中小企業,是指員工數多數在一千五百人以下,年營業額在七五○萬美元以下者;聯準會深知中小企業所占經濟產值或許不大,但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穩定力量。根據統計顯示,美國的中小企業占所有勞動力超過一半以上,一旦發生中小企業倒閉潮,失業人口勢必狂飆,對整體社會的安定更會發生極大困擾。
美國經濟體系所擔憂的情形,同樣會發生在台灣身上。台灣疫情雖然控制得宜,但台灣中小企業占產業結構比重更高,除了內需服務業,更多是以進出口外貿導向為主的企業,在這波疫情中所受到的傷害,很難獨步於全球之外。
因此,紓困方案對了嗎?紓困政策方向對不對?力道夠不夠?到不到位?將是能否度過這場經濟風暴的關鍵。
台灣現況〉救援挑戰大 中小企家數占比高於美國 搶救更艱難
台灣對中小企業的定義是「資本額在八千萬元以下,員工人數二百人以下」的企業,符合以上標準的共有一百四十六萬家企業,占了全台灣九七%的家數,占全國就業人口七八%,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比美國還要高。
目前針對因疫情導致營運受困的中小企業,經濟部端出「續約展延」、「營運資金」(指員工薪資及租金貸款)、「振興資金」(周轉性及未來資本支出計畫)三大類,根據企業不同需求,各有適合的項目可供貸款。
除了經濟部提供的「防疫千億保」之外,中央銀行也提供二千億元的「中小企業融通資金」,總計三千億元,希望這筆資金能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
但跳過來直接看結果,截至四月十日為止,包括以上三大類型的資金提供,五大行庫總共紓困受理一千四百多戶,金額大約二九七億元,當然,行庫表示,有「很多很多家都在接洽中」。但是,這樣夠了嗎?
沒有數據可以統計市場上有多少中小企業正在嗷嗷待哺、等待緊急救援紓困,但根據中小企業總會抽查,約有二六%業主預期今年上半年業績會較去年衰退三成以上。全台灣有一百四十多萬家的中小企業,卻僅有一千四百多戶被受理紓困,占比僅○.一%,顯然和這波幾乎已經哀聲四起的市況,有明顯的差距。
是政策方向不對?還是行庫不夠努力?或者,許多中小企業至今不得紓困之門而入?原因可能都有,這場經濟風暴還在擴大,或許還不到檢討譴責的時候,但快速調整,事不容緩。
直擊現場〉台企銀帶頭做 小企業連流水帳都沒有 沒賺也要救
「今天早會已經下令,召喚退休員工回來幫忙,分配到全國六個區域中心提供紓困窗口服務,中小企業如果在我們的分行沒有被快速服務,直接電話打到區域中心,我們馬上辦。」台灣中小企銀董事長黃博怡說。
台灣企銀的成立宗旨之一就是中小企業專業的銀行,在這次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紓困中,責無旁貸,到目前為止,只要上門尋求紓困的企業,台企銀全部受理,家數雖不算多,但在紓困企業的平均受理紓困金額上,尤其是最小額的「營運資金」,台企銀的平均金額最小,只有每家三百萬元。
「每家三百萬元」代表台企銀承接的紓困案,不只中小企業,甚至是規模更小的小微、新創企業,這些企業甚至連流水帳都拿不出來,更別說與銀行往來經驗,簡單地說,是許多金融機構的拒絕往來戶,但台企銀統統「撿起來」做。
「企業規模愈小微,往往各種財務資料愈不全,銀行花的輔導時間心力要愈多,但貸款金額卻最小,換句話說,銀行沒賺頭。」黃博怡直白地說,但這樣的企業不就是這波疫情下,最需要紓困的族群之一嗎?
除了台企銀,第一銀行是目前承作規模最大的行庫,一銀表示,銀行的客戶基礎龐大,至今已經承作將近一六○億元的紓困,還在快速增加中。
「金融國家隊」已經在積極籌建中,但截至目前,當然還是遠遠不夠。《今周刊》走訪各大夜市,深知許多中小企業還深陷在業績大跌、客戶流失,下個月員工薪水、房租就快要付不出來的危急中;但許多小商家甚至連經濟部提供的「一九八八」電話都不知道,城鄉的差距、知識水平的落差,都是可能原因,紓困政策如何落實到每個點滴角落,是刻不容緩的緊急。
「行員不能坐在辦公室打電話,要直接走進逢甲夜市每個攤商。」黃博怡說。確實,要將紓困送達急需的中小企業主上,考驗的不只是申辦流程的執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多一分主動,解決在眾多紓困方案中迷航的中小企業主,才能「有感救援」。
▲點擊圖片放大
台企銀董事長黃博怡下令退休員工回籠,全力支援紓困政策。(攝影/劉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