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導正籌資來源的扭曲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由不同財經領域專業研究員組成,以客觀、專業角度,提供金融市場研究與分析,範圍涵蓋各主要國家總體經濟、股市、債市、匯率及商品等。
「融資貴、融資難」,這一直是中國民間企業所面臨最大的問題。說白了,中國的資金集中在五大國有銀行,這五大國有銀行又傾向把資金貸給違約風險低、資產規模大的國營企業,反觀違約風險高、資產規模小的民間企業,自然很難取得資金。從個體經濟的角度看來,這件事情反應在民間貸款與租賃上,即便與非銀行借款利息明顯高於銀行,但市場的需求仍大;從總體經濟的角度看來,這也造就了中國民間企業槓桿率高達一五二%,位居世界第一的獨特現象(見表)。
藉財務槓桿的推升,發展出一套「用錢滾錢」的經濟成長模式,這可以說是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煉金祕法。然而,隨著經濟體逐漸成熟、國民生產毛額已高居世界第二,越來越多科技帶動的新創公司崛起,取代需大量資本支出的傳統製造業,也使得過去的籌資方法越來越難滿足新商業模式的需求,中國是該變了。因此,在二〇一九年第一季習近平喊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口號。
金融供給側改革作何解?
以「發股、發債」取代「舉債」
如果你對「供給側改革」這個詞彙有印象,那你沒搞錯,二〇一五年,中國就曾經針對鋼鐵與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發動改革,好阻止原物料價格崩跌的態勢。短短兩年內,不僅相關原物料價格大幅攀升,連帶使世界原物料指數漲幅逾五成(見圖)。
這次,中國政府則提出以提高直接金融的比重來解決問題。什麼是「直接金融」?簡單地說,就是企業直接在市場上發行股票與企業債券,以滿足資金需求,而非只是向銀行舉債。中國在此項目的比例不到二成,遠低於歐美平均的六至七成;換言之,只要中國企業能拉高直接發股與發債的比重,就能大幅減緩對銀行舉債的依賴性,降低銀行濫發貸款的可能,經營穩健的公司,其籌資成本由市場公評。
然而,中國企業之所以高度依賴對銀行舉債,跟資本市場不夠開放有關,政府必須讓發行股票或者債券變得更容易才行。今年二月,習近平罕見地說出「股市將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組成的一部分」,正面地看待股市發展對經濟的重要性;到了四月,政府實施減稅降費,讓企業可以降低經營成本並美化財報;下半年更是要籌設「科創版」,讓科技公司可以較方便在資本市場籌資。這一連串宣示與措施,無不環繞在金融問題上。
成果非一蹴可幾
投資方式以長期穩健為佳
間接融資轉直接融資的成果絕非一蹴可幾,但中國經濟狀況隨中美間貿易關稅的課徵,急需一些活水刺激。所以人行短線暫時走回放水的老路,反應在數據上,即社會融資總額年增率,也就是民間獲得貸款的成長率,年初有大幅攀升的態勢。
在中國政策大轉彎的情況下,預估將有許多與中國經濟連動高,且不被看好的資產,例如陸股、原物料價格以及商品貨幣等,都可能出現反彈行情。然而,投資人不要被激情沖昏頭,金融供給側改革是為解決資金供給問題而生,非重演「大水漫灌」金山寺的劇情,所以融資數據未來出現平緩成長可能性遠高於大幅增加,投資相關產品宜以長期穩健的方式為佳。
(國泰世華銀行投資研究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