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接軌國際的洗錢防制風潮,鄧白氏透過大數據追蹤分析,幫台灣金融業找出藏鏡人;股東關係往往盤根錯節,信用評估不再是一人之言,而是用「演算法」認識自己的客戶。
今年七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公司法》修正案,其中二十二條之一:公司每年申報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持有已發行股份總數或資本總額超過一○%之股東,若有變動,應於十五日內申報;規範比過去嚴格,目的就是因應國際越來越重視的洗錢防制,提高公司治理。
這條法令,各界雖有不同聲音,但對百年老牌企業徵信公司鄧白氏而言,卻開啟了新商機。
全球商業數據資料庫龍頭、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孫偉真指出:「我們曾經看到很多例子,是他轉投資過去之後,又再轉投資回來這家公司,繞來繞去,就是幕後的藏鏡人。」
學教訓》兆豐案天價罰金 了解客戶才能避被洗錢
但透過鄧白氏擅長的商業數據蒐集分析,這種繞道的商業魔術,就有機會將它揪出來。這正是引領市場一七七年,老牌企業徵信公司鄧白氏的新利基。
鄧白氏一八四一年在美國成立,資本市場信評公司穆迪(Moody's)、市場調查公司AC尼爾森,都出自其集團,近九成美國《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FORTUNE 500),都是它的客戶。
「這一兩年,兆豐案(指兆豐銀行遭美國紐約州金融署(DFS)裁罰)之後,洗錢防制,才比較被媒體和市場高度重視。」孫偉真觀察。過去二十年,台灣企業主要運用數據做信用風險,後來慢慢知道怎麼用數據做市場行銷,到近年,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洗錢防制。而鄧白氏在台灣有三成客戶來自金融業,對此有不少近身觀察。
「股東組織後面一定還有很多層,我看過最複雜的有六層,交叉持股十五家公司,九十三個自然人,裡面有三個財團法人。」孫偉真說,銀行要檢視這些自然人是否涉及洗錢,若沒做好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戶),就會導致像兆豐案的天價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