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是全球央行總裁換屆的關鍵時刻,五大央行除了歐洲央行,幾乎是大勢底定,未來這些新當家,將如何左右全球的貨幣與利率走向?
台灣媒體與金融界都有「大國格局」,總把我們的中央銀行想得和歐、美、日本相近,其實,台灣央行的決策模式、總裁接班人的遴選、貨幣與利率決策,與南方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倒是有很多驚人類似之處。
不過,我們還是先從大國談起吧。
這兩年是全球中央銀行總裁大洗牌的關鍵時刻,除了美國聯準會主席由鮑爾(Jerome Powell)接任葉倫,扛起貨幣政策轉向的重責大任,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將在明年十月任期屆滿,由於歐洲央行六位理事有任期八年、不得連任的規定,誰是德拉吉的接班人,必將是未來一年金融業最熱鬧的猜謎大戲。
看全球整體局勢 美、日決策穩定 歐洲央行是主要變數
歐洲央行在過去兩個月熱烈進行了副總裁遴選工作,競逐者是北方的愛爾蘭央行總裁連恩(Philip Lane),與南方的西班牙經濟部長昆多斯(Luis de Guindos),經過複雜的程序,愛爾蘭的連恩在二月下旬宣布退出競逐,確認了昆多斯在六月一日接任僅次於德拉吉的歐洲央行二把手職位。
這個結果也進一步確認,在政治正確的平衡安排下,出任下一任歐洲央行總裁的,幾乎就是北方或是德國認可的人選。在現任六位歐洲央行理事中,女性、出身德國聯邦準備銀行的勞頓絲拉格(Sabine Lautenschläger)是熱門人選,但她是法律背景,因此,今年還未滿五十歲、卻已做了七年歐洲央行理事的法國經濟學家科爾(Benoît Cœuré),也是不可忽視的競爭者。
遴選德拉吉的繼任人選,將會是一場全面的政治與貨幣政策大對決。主張財政紀律與穩健貨幣的北方國家,必然期望將貨幣政策主導權,從義大利出身、寬鬆無比的德拉吉手中取回,在歐洲央行必須終結超級貨幣量化寬鬆的大趨勢下,新任歐洲央行總裁的遴選,難免會帶給金融市場更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