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題目的發想,往往來自於一個簡單的「為什麼」。
為了尋找答案,同仁在採訪中央銀行相關新聞,或與學者專家訪談時,常會藉機探詢央行決策的真實過程,以及各界對台灣貨幣政策的正反評價。
然後,一個簡單「為什麼」,逐漸變成了更大的問號;記者好奇:「學者專家們私底下對央行抱怨不少,但為什麼真要報導時,卻總是沒人願意具名受訪?」
貨幣政策是引導國家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與全民生活切身相關,是個理所當然、不折不扣的公共議題,應該受到廣泛的討論;但在當前的台灣,不但央行內部總是「一致決議」,連外部學者也少有意願站出來公開評論。
至此,記者的好奇,已經不只是個問號,更是一個深沉的驚嘆號!
在公民意識崛起的今天,與日常民生乃至國家經濟高度相關的貨幣政策,竟然全無公眾討論的氛圍。甚至,本次我們針對一般民眾與學者專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或許因為長期缺乏多元的討論,民眾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判斷,已經存在謬誤與迷思。
本期封面故事,就是要揭露這個驚嘆號背後的真實原因。
尤其,台灣經濟正處於史上罕見的幽暗低潮,又被美國唯一點名是干預匯率國家,未來甚至可能影響加入TPP的進程;這些迫切危機,都與貨幣政策息息相關。要扭轉困境,檢討過去是必然,而先決條件,是要讓央行的決策過程走出密室,讓貨幣政策恢復「公共議題」的本質。
好消息是,即便願意具名的受訪者仍然有限,但這一回,央行的前理事、前副總裁都願意現身說法,他們點出了外人難窺究竟的央行內部問題,也提出了具體建議,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