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現在大多數企業都認知到,賺錢之後要懂得回饋社會。但是要如何做公益來回饋社會呢?有些企業捐一筆錢給慈善機構幫助偏鄉兒童,而有些企業舉辦志工日進行淨灘活動。捐款和志工服務是大部份企業選擇做公益的方式。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他不一樣的方式嗎?
文:陳玟成
隨著社會企業的興起,有些企業發現協助社會企業茁壯,就同時能夠改善他們關注的社會議題,所以也開始將資源投入社會企業發展。以下列出企業和社會企業合作的方式和案例:
1. 企業運用本身專業,提供社會企業協助
每間企業有自身最擅長的知識和技術,如果可以用來輔助社會企業發展,更能夠凸顯企業的核心價值。例如KPMG台灣所設有社會企業服務團隊,提供新創社會企業設立公司章程和財務的相關咨詢,服務對象包括發展小林村老梅產業的2021社會企業和無障礙接送服務的多扶接送等。國內最大麵粉廠聯華實業和全球小麥耕地最小的喜願共和國攜手合作,協助研磨加工、麵粉儲運與銷售等知識技術,共同改善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問題。星展銀行也提供財務和金融方面的建議給所支持的社會企業夥伴。
2. 企業提供優惠方案,協助社會企業成長
社會企業必須兼顧社會和商業效益,所以在經營初期會面臨比較高的成本壓力。企業如果能夠提供社會企業優惠方案,對於社會企業會是一大助益。例如星展銀行提供社會企業較高存款利息、優惠的貸款利率和手續費減免或調降的服務;新竹物流提供社會企業商務平台17 support優惠的物流配送服務。
3. 企業採購社會企業的產品服務
消費對於社會企業最直接的支持,同時對於社會和環境也產生正面影響。例如Google採購生態綠的公平貿易咖啡作為公司內部茶水間的飲品;友達光電等企業向鄰鄉良食採購有善土地的小農耕作產品;星展銀行購買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中心的手工琉璃作為客戶贈禮,也購買愛一家親社會企業的中秋禮盒給內部員工。
4. 企業投資或贊助社會企業發展
普遍企業認為社會企業沒有贊助或是投資的誘因,一方面是贊助無法抵稅,另外一方面是投資報酬率有限。但是如果有企業願意投入資金給社會企業,對於社會企業以及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會有相當大的助益。例如國內有星展銀行提供獎金給有發展潛力的社會企業;國外有南韓SK集團把投資社會企業做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
給魚吃不如教釣魚,企業做公益可以不一樣。選擇部分資源投入支持社會企業,創造自給自足的永續環境,也是回饋社會的好方法。社企流邀請關注公益的企業一起參與社會企業,共同翻轉公益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