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儲蓄流失,並未改善經濟去實業化的現狀,近年貨幣政策的擴張所產生的流動性,依然在金融經濟中空轉。
居民儲蓄搬家在加速。儲蓄利率被人為地壓低,老百姓感受到的通貨膨脹遠高過統計局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儲蓄放在銀行裡,其購買力不斷縮水。理財產品破土而出,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新的投資選擇,觸發了一波資金的逃亡潮;房地產市場,為資金帶來了另一個選項,近期房市火爆誘發又一輪資金出走;股市也略見活躍。
儲蓄搬家,未必帶來銀行儲蓄的消失。無論資金流入理財產品、房地產市場還是股市,資金的接收方最終還是要將資金存回銀行,但是儲蓄結構卻會因此而明顯改變。儲蓄搬家,意味著居民儲蓄減少,企業儲蓄增加;儲蓄年期縮短,資金調動更頻繁。
對於銀行,這意味著願意承受與風險不匹配的低利率的「傻錢」變少,資金成本上升。這意味著存款年期與貸款年期之間的錯配更加突出;這意味著存貸比限制,正在變成更直接的銀行經營制約因素。
此次銀行儲蓄出走,流入實體經濟的數量極少,居民集資辦實業幾乎未有耳聞。銀行儲蓄流失,並未改善經濟去實業化的現狀,近年貨幣政策的擴張所產生的流動性,依然在金融經濟中空轉。
從國家的層次上看,儲蓄搬家意味著系統風險的增加。資金由銀行儲蓄移向影子銀行,其潛在風險自然上升。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當然要承受房價起落的風險。更嚴重的是,過去民間資金集中在若干國有控股的銀行手中,起碼在政府的監控視野之內,萬一有事也在行政影響範圍之內,如今資金分散出去,相當一部分進入監管的盲點。
儲蓄搬家,其實是全球性現象,是超寬鬆貨幣政策下的怪胎。央行將無風險資產的回報壓到風險與回報完全不成比例的低水準,是民間資金被迫尋求其他出路的根本原因。但是儲蓄搬家在中國又有其特點:一、中國的銀行儲蓄流失率應該是全球最高的;二、中國的債務槓桿在「金融創新」的催生下上升極快,債務GDP(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已經遠超過警戒線;三、中國的民間資金近年直接間接地大量湧向地方債務,而地方債的透明度和償債能力均有問題;四、在世界幾個主要央行中,中國人民銀行已經率先開始收縮流動性。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