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以來台灣企業的總市值榮枯,可以看出電子產業成長力道趨緩,獲利傳產化,反而傳產業創造高附加價值,成為市值大贏家,而蟄伏20年的金融業則必須加快發展腳步。
總市值的計算就是以上市發行股數乘上股價,總市值高低也直接代表企業的實力。像台股市值最大的龍頭是台積電,今年股價最高漲到一一六.五元,總市值一度達三.○二兆台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有企業市值挑戰三兆元的空前紀錄,若以當時新台幣的匯價來算,台積電市值超越一千億美元門檻,也是台灣企業的新里程碑。
今年中秋長假,兩大經濟性報紙不約而同都對上市公司總市值作了報導,《工商時報》的統計到九月十八日為止,台股今年總市值增加七.九七%,台股總市值從去年底的二十一.三六兆增加到二十三.○六兆元。若從分類指數看,金融股總市值從二.七三九三兆增加到三.二三八五兆元,成長一八.二%,表現最為出色,金融股從總市值的角度看,不愧是台股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金融股總市值成長最多
中流砥柱 金融股總市值成長最多
從個別公司看,台股總市值前十大,金融股只入榜兩席,排名最高的是第八名的國泰金控,市值是四七二八億元。第二大的富邦金以四二三二億元排第十名,絕大多數金控公司市值都超過一千億元,市值第十五大是中信金的二八七六億元,十六名的兆豐金二七五九億元,換句話說,前二十大市值企業,金融股進榜四席。再往下看是排名二十五名的元大金,二十六名的第一金與二十七名的華南金,這三家金控公司市值都超過一千五百億元,不過元大金首度戰勝公股金控是大事。其他金控或銀行,如合庫、彰銀、開發金、台新金、玉山金、永豐金等市值都超過千億台幣。
不過金融股市值變化仍不脫一個「穩」字,今年變化最大的是傳產與電子股的消長,今年的電子股整體市值只從十.七九二八兆上升到十一.二一三五兆元,成長三.九%,但是傳產(不含金融股)的市值卻從七.八三九四兆上升到八.六一三五兆元,整體市值成長九.八七%,而傳產股中又以汽車股市值成長三二.三%及機電股成長三三.六%,表現最出色。而這也可以看出,全球汽車產業大好,台灣汽車業明顯成長外,台灣的汽車零組件產業今年都出現很大的成長空間。
傳產股業績表現出色,股價飛揚也造成總市值的激烈變化。如果從總市值的排名來看,台灣市值前十大,除了台積電獨占鰲頭,遙遙領先之外,前十大市值裡,台塑集團仍然包辦了四席,分別是市值第三大的台塑石化,排名第五的南亞、第七的台塑與第九的台化。不過這四家企業總市值加起來二.二一三一兆元,仍然比不上台積電一家的二.六七○六兆元。
台股前十大排行榜中,不計台積電,還有三檔電子股,一直穩居次席的是鴻海,以九九六五億元穩居第二,中華電信則以七三六二億元排第四,新進榜的黑馬是手機晶片廠聯發科,以四九九三億元躍升第六,明年若進一步把市值一四六五億元的晨星併進來,市值穩居第五。不過這個十大,若把跑到香港掛牌的中國旺旺加進來,旺旺在香港市值是一五八○億港幣,換算成新台幣是六○六二億元,已是企業市值排行榜的第五大。
如果再把目前市值一一七○億港幣(四四八九億台幣)的康師傅,及市值一○五○億港幣的高鑫控股(四○五六億台幣)算進來,康師傅可以把第十名的富邦金擠下來,而高鑫控股則超過排行第十一的中鋼。可見在香港掛牌的台資前三大企業,實力十分雄厚,旺旺市值超過台塑三寶任何一家,康師傅超過富邦金,高鑫控股贏過中鋼,可以看出這三家台資內需企業吸收十三億人的中國市場養分,迅速成長壯大的一面。
▲聯發科今年挾著中國中低價手機崛起,市值挺進前10大,明年正式合併F-晨星後,排名將進一步擠入第5名。(攝影/吳東岳)
光環褪色 宏達電、宸鴻市值大縮水
光環褪色 宏達電、宸鴻市值大縮水
另一個落差較大的是過去晶圓雙雄之一的聯電,目前市值僅剩一五三一億元,排名第二十八位,與台積電相比,只剩下台積電市值的五.七三%。今年若以市值增減來看,台積電市值增加一五五九.四億元,仍勇奪冠軍;電子股的台達電是黑馬,市值一年之內大增七一○.五億元,目前市值三二八九億元,已是第十三大市值企業;緊追在後的是聯發科,市值增加六二七.五億元。而市值減少最多的仍是宏達電,今年市值又少了一三八○.四億元,市值減少排名第二的是最近股價慘跌的TPK宸鴻,今年市值少了七七○.六億元,減少幅度達四五.九四%。
宸鴻今年從最高價六四二元跌到最低的二六五.五元,股價跌了六成,可以看出觸控面板產業今年殺價之慘烈。宸鴻在二○一○年剛上市不久,股價就衝上九八二元,當時市值達二二○○億元,如今僅剩九二五億元,市值排名落到五十三位,市值比華亞科、仁寶還小。另外,本益比跌到十倍以內的華碩,今年市值也折損六五一.二億元,華碩市值破二○○○億元大關,目前只有一八○七億元,市值排名落到二十二位。
今年與PC有關的產業都是輸家,除了華碩外,宏碁今年市值少了一四一.七億元,目前市值剩下五七三億元,市值排名掉到七十八位,廣達、仁寶、緯創市值也都顯著減少,而代工天王鴻海今年市值也折損五五七.四億元,幅度只有五.三%,但絕對值卻不小。
產業躍進 電信、汽車類股股價亮眼
產業躍進 電信、汽車類股股價亮眼
今年若不是台積電撐住了電子產業的總市值,總體電子股的市值可能不增反減;倒是今年很多傳產股出類拔萃的表現,讓市值大幅躍升,這當中有幾個現象值得注意,一是電信產業穩定成長,讓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成了市場穩健收息股,股價穩穩往上走,除了中華電以超過七千億元市值穩居第四大地位外,台灣大哥大也以三六二三億元市值勇奪第十二大,遠傳也以二四一一億元市值位居第十九大,台灣大哥大市值暴增,最大贏家是富邦集團,而遠傳大躍進,最大贏家卻是亞東集團徐旭東的遠東新,遠東新本業平平,但有遠傳撐腰,市值仍達一六五四億元,仍然高居排行榜第二十四位。
二是傳統產業集團因市值普遍上升,二○一三年統一集團應是大贏家,今年單是統一超商市值就增加五四五.八億元,統一超以二一六二億元市值居排行榜第二十,而母公司統一企業也以二九二三億元市值,在市值排行榜中排行第十四,去年股價大漲,今年表現略遜色的統一企業中國,目前在香港市值二八○.七六億港幣,市值也達台幣一○七七億元,對統一企業集團都是很大的助力。
三是很多出類拔萃的傳產股,今年市值地位都大幅提升,今年市值成長最多的汽車產業,成長最多的是和泰車的一八六三億元,已是市值第二十二大的企業,裕隆日產今年股價大漲,市值挺進到一○五九億元,也進入排行榜第四十六位。輪胎股的正新輪胎,今年股價表現出色,也讓市值挺進到二五○九億元,正新輪胎的市值與筆電代工的廣達在伯仲之間。
四、在市值排行榜中,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產業市值興衰的有趣變化,第一個是今年股價大漲到二七○元的儒鴻,這家成衣代工廠本來股價只有八元,這些年業績扶搖直上,目前市值挺進到六四○億元,在紡織股中已是僅次於遠東新的第二大市值企業,儒鴻市值大躍升,跟在儒鴻後面的是貨櫃輪天王的長榮海運,儒鴻市值排名六十七名,長榮海運六十八名,儒鴻市值可以跟長榮海運平起平坐,以前會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第二個是今年股價漲最多的兩檔隱形眼鏡股,金可市值五○八億元及精華光學四二二億元。市值與金可在伯仲之間的是上銀、晶電、瑞儀與群光。而市值與精華光學差不多的是遠雄、藍天、中碳與群聯。第三組是今年股價大漲的巨大與美利達,目前巨大總市值七六五億元,排名第五十六位,美利達市值五五五億元,排名第七十六位,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美利達的市值還超過長榮航空。
小兵立功 做眼鏡、腳踏車贏過航空公司
小兵立功 做眼鏡、腳踏車贏過航空公司
長榮航的市值五三九億元,與美利達、漢微科、臻鼎在伯仲之間,也許大家會覺得美利達只是自行車廠,市值怎麼比每天在國際航線中穿梭的長榮航空市值還高?同樣的情況也在華航出現,華航目前市值五五九億元,市值正好介於宏碁與美利達之間;再往前一點推,生產燕麥奶食品的佳格市值五八四億元,正好在前面,而巨大市值即將追上裕隆汽車與TPK宸鴻,也是很有趣的現象。
五、今年股價大漲的生技股,在市值排名中正力爭上游,目前市值最大的神隆已將市值拉升到五九八億元,若加上金可與精華光學,慢慢可以看出這個力道。而今年市值顯著上升的基亞,市值拉升到二六九億元,幾乎與遠東銀行、安泰銀行平起平坐;另外,智擎市值達二五五億元,東洋製藥達二五二億元,市值超過三商人壽,直逼大眾銀行也是很有趣的現象,生技股應是今年台股投機風潮中最大的贏家。
總市值代表的是企業的實力,像台積電在台股稱王,市值不到一千億美元,若對照南韓市值第一大的三星電子,目前市值一八六六億美元,台積電約僅三星電子的一半;而南韓第二大的現代汽車市值原本只有三三○億美元,最近隨著股價大漲,市值推進到五二三.二億美元,拉大領先台灣第二大的鴻海;往後看南韓前三十大市值企業,實力與台灣其實大致在伯仲之間,但三星的大,讓台灣感受到很沉重的壓力。
從今年以來,台灣企業的總市值榮枯,可以看出幾個顯著變化,一是電子產業成長力道趨緩,逐漸傳產化,未來必須有大幅度的變革,否則可能面臨淘汰命運,從宏達電、TPK宸鴻市值大幅滑落,可以看出來自中國手機產業崛起對台灣產生的壓力。二是傳統產業各自奮發向上,很多傳統產業創造高附加價值,毛利率、淨利顯著提升,造成股價大漲,市值也跟著水漲船高,過去儒鴻、巨大、美利達、精華光學、金可都是大贏家。
三是台灣的金融業必須加快發展腳步,台灣的金融業已蟄伏二十年了,這些年金融業猛力大打呆帳,體質已日臻健全;惟惡性殺價競爭仍存在,今年玉山金默默走出一條新路,值得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