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 9 月初的網路暨電子商務上,馬雲宣布,阿里巴巴將從明年1月1日起轉型,重塑為平台、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電商』這個詞語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金融」,阿里到底想做什麼?這其中的意義又有多大?
作者:36氪
在今年 9 月初的網路暨電子商務上,馬雲宣布,阿里巴巴將從明年1月1日起轉型,重塑為平台、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電商』這個詞語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金融」,阿里到底想做什麼?這其中的意義又有多大?
《新財經》上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深度解讀,我們整理出主要觀點如下:
馬雲在網商大會的閉幕演講中曾說:「阿里會重建一個金融信用體系,在這個金融體系裡面,我們不需要抵押,我們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關係,我們需要信用。」
傳統的銀行貸款需要抵押,馬雲憑什麼說他的貸款不需要抵押?
這源於今年 8 月的一個背景,阿里金融旗下的信貸產品將面向阿里巴巴普通會員全面放開,不用提交任何擔保、抵押,只需要憑藉企業的信用資質即可。用戶 24 小時隨用隨借、隨借隨還。
銀行做不到的阿里能做到,馬雲的主要武器就在於其積累的基於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網站客戶留下的大量交易數據。你只要訪問淘寶、天貓,就會在網站上留下訪問記錄。
以上是馬雲的優勢,另一方面目前在中國,公民個人和企業的徵信體係不健全,各個部門和地區都在建設徵信數據體系,但是由於各種複雜原因,這些數據都不相互開放,使得銀行貸款在信用評價方面困難重重,從而制約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
發放信貸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和風險,阿里金融通過對數據的蒐集和整合,正好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馬雲甚至說:「我們最快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夠完成貸款審批,申請貸款的會員,最快 1 天之內就能夠拿到貸款。如果去銀行申請的話,則需要幾個星期。」
設想如果阿里金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銀行怎麼辦?
比爾·蓋茨曾說「傳統銀行不能對電子化作出改變,將成為 21 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銀行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1. 處於電子商務產業的最末端, 被邊緣化。
甲方是支付寶,乙方是銀行,支付寶依靠市場優勢,對銀行的叫價能力極強,支付交易手續費被支付寶壓到 3 ‰ 甚至更低,侵蝕銀行信用卡的收入。
2. 支付寶使得客戶和銀行的關係進一步疏遠。
本來是銀行自己的持卡客戶,銀行卻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購物明細,只能知道他們花了多少錢。這在未來以數據取勝的時代對銀行很不利。
那麼銀行該怎麼辦?
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依靠電商數據放貸的模式,阿里的嘗試雖然逆天,但仍然存著發展障礙。
首先中國目前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不是技術,而是政府關係、以及對地域經濟的深入了解,其核心競爭力還是來自對地域資源的控制,政府政策的支持。阿里金融在這些方面和一般銀行比,沒有什麼優勢。
另外基於阿里小額貸款公司的性質,其不能吸儲,只能透過註冊資本進行放款。雖然可以向同業進行融資,但按照制度,規定不能超過其註冊資本的 2 倍。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阿里金融目前面臨的最大發展障礙是金融制度。阿里不能吸收存款,這注定它無法將盤子做得很大,只能利用資本金進行放貸。
不過一旦金融制度改革,阿里拿到吸收存款的資質,那麼其和銀行就沒有根本性的差別了,唯一的巨大差別或許就是阿里是站在數據云端做生意,擁有傳統銀行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看看馬雲背後豪華的國家背景投資機構陣容:國開行、中投公司等,馬雲的彈藥亦非常充足。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