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是題材,開放中國市場也是金融業的題材。多頭行情時還可以刺激短線買盤,但時至今日,投資人是賺不到的。
除了旅客會買的一些傻傻紀念品之外,真有人為了看奧運比賽,去換一台七十二吋的電視?每個月多繳一百五十元去申請中華電信的MOD服務?當然會有這樣的人,但是無法讓友達或奇美電轉虧為盈,更別提讓中華電的每股盈餘多出個三毛、五毛。
這種消息,就叫題材。在多頭行情的時候,或許還可以刺激一下短線買盤,讓營業員多做點生意,但時至今日,連英國人都不相信辦奧運可以提振就業或景氣,千里之外的台灣人,怎能寄望這體育活動可以讓股市上漲?
倫敦騙不到你,那麼金融業前進中國呢?這個題材買單的投資人就多了。
台灣的放款利率兩趴到三趴,銀行只要能創造出一趴的存放款利差,經營團隊就超級優秀。可是中國有超過四趴的定存利率,放款利差不低於三趴,假如從台灣借錢,挪到中國去運用,獲利空間至少增加一倍。
所以只要兩岸協商,有說到金融產業的,都被視為利多。七月有台灣的銀行在中國開幕,讓這個討論已久的題材,好像要變成真的。
最近一則新聞,或許可以讓大家重新想想。中國的建設銀行放款給浙江一家破產的集團公司,產生三十億人民幣呆帳。這筆金額在中國其實不大,可是炸在台資銀行身上的話,不死也半條命。
兩個月前報告過,中國採取「選擇性信用放寬」的獨特政策。反映出來就是銀行總體放款增額降低,缺錢的借不到錢,但是中國共產黨管得到的,就沒有問題。
外資曾對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做體檢,低於某財務指標的,就插一支紅旗,最多有被插到二十幾支的。可是倒掉的中資企業,不見得是紅旗多的,玄妙之處,就在於是不是屬於黨的保護圈。
有一家香港上市的旭光,被插了二十幾支紅旗,可是二○○九年上市的時候,有中國投資公司當策略投資人,去年被懷疑有財務危機的時候,發的公司債也是由中國投資公司全吃,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公司,安穩得很。例如,管理很差、牛奶最早出問題的蒙牛,被國企中糧入主後,就算最近產品又出問題,也不會倒了,因為已經進了保護圈。
台灣的兩兆雙星產業,是賠上兆元的產業,中國的太陽能、LED狀況只有更差,但倒或不倒,與經營能力無關,還是與黨中央的距離有關。像無錫尚德,是江蘇省的企業,省政府直接要求在江蘇省營業的銀行不准抽銀根,所以尚德可以度過這次難關。
台灣的銀行去中國,要放款給誰?要收誰的存款?分得清楚來借錢的是誰嗎?還是像在台灣一樣,只做不動產?可是中國的泡沫正在爆之中,中國自己的銀行都已經頭抱著燒,台灣的銀行家有比較厲害?他們在台灣當地頭蛇,都已經搞得焦頭爛額,去中國會變厲害?
奧運是題材,開放中國市場也是金融業的題材。寫新聞好用,投資人是賺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