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兩岸三地一千大 警訊連連

兩岸三地一千大  警訊連連
宏達電一度一鳴驚人,但今年首季淨利只有44.67億元,EPS剩5.35元,這家「台灣新希望」,看起來面臨嚴厲考驗。

謝金河

金融

Top Photo

802期

2012-05-03 10:20

從二○一二年兩岸三地競爭態勢來看,台灣企業是慘輸的一年,本來以為兩岸關係改善,簽署ECFA後,台灣企業有了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可供馳騁,如今看來這個想法並不切實際。兩岸愈開放,台灣企業愈沒有競爭力。

去年撰寫「兩岸三地一千大」排名分析時,記得我用了一個標題是「台塑集團的新榮耀」,那是因為在二○一一年的排行中,台塑集團相關企業大爆發。在那一年,搶進兩岸三地前五十大企業排行榜中,台灣企業有八家,而台塑集團相關的企業,如台塑石化、台塑、南亞與台化,甚至旁支的宏達電都搶到前五十大的位置。

 

台塑

台塑集團一向是兩岸三地排名中的台灣中流砥柱,但如今出現不進反退的現象。(攝影/吳東岳)

 

台塑集團奇蹟消退


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宏達電以一.○二六兆元新台幣市值,拿下兩岸三地第二十七大企業頭銜,市值一度超越鴻海,成為台資企業最大的奇蹟。不過,今年這個榮耀消失了,台塑相關的五家企業,除台塑化仍在三十五名,其他全部掉出前五十大排行榜外。最慘的是宏達電,市值少了六四%,從二十七名退居第九十二名。台塑從四十五名退居五十二名,南亞從四十四名退到六十四名,台化則從四十九名變成六十二名。所以,今年看兩岸三地排行,最大的感受是台塑集團奇蹟消退。


一直以來,台塑集團都是台灣最具分量的重量級企業集團,從兩岸三地排名,可見一葉知秋的態勢,最直接的聯想,是台灣企業在兩岸三地的競爭中更進一步邊緣化。也就是說,台灣企業在兩岸三地的競賽中,正快速被擠壓,邊緣化危機已然浮現。


從○八年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一再批評民進黨鎖國政策,是台灣經濟倒退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他上任後賣力改善兩岸關係,最具突破性發展的轉捩點,是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協議),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認為,兩岸關係改善,是台灣經濟大爆發的關鍵因素。去年是體檢兩岸ECFA之後最關鍵的一年,但是台灣企業交出來的成績單,卻是相當尷尬。


首先是「兩岸三地一千大」排行榜最具指標意義的前五十大,一○年台灣企業進入前五十大企業的有,台積電第十四名、鴻海第十八名、台塑化三十二、聯發科四十二、中華電信四十三。台灣企業市值前十大的,有五家進入兩岸三地前五十名。


到了一一年,這個名次又有新斬獲,其中台積電第十三名、鴻海第二十六名,宏達電二十七、台塑化三十、中華電四十二、南亞四十四、台塑四十五、台化四十九。台灣企業在市值前五十大中勇奪八席,這是歷年排行榜上,台灣企業表現最好的一次。


但是,今年台灣企業在前五十大排行榜進榜家數減少到只剩四席,仍留在榜上的只有市值第一大的台積電,市值二.二二九兆元新台幣,比前一年成長一席到第十二名。台積電在去年歐債危機中,市值成長二一.三%,表現難能可貴。其次是市值維持平盤的鴻海,拿到第二十四名。台塑化退步五名,市值少了九.二五%,到第三十五名。中華電市值持平,從四十二名進步一名到第四十一名。台灣就只有這四家勉力維持在兩岸三地前五十名榜內。

 

台積電

台積電在去年歐債危機中,市值還能成長21.3%,表現難能可貴。(攝影/林煒凱)

 

台灣銀行業相對渺小


市值的大小,是企業規模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兩岸三地前十大企業,有九家是中國企業,香港匯豐控股是唯一的例外,而九家中國企業有七家在香港、中國兩地掛牌,只有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單獨在香港上市。市值最大的中國石油市值達八.三七兆元新台幣,居次的工商銀行也超過七兆元新台幣,第三的中國移動達六.三四兆元新台幣。台灣最大的台積電二.二二九兆元,比起中國那些超大國企,就顯得略遜一籌。不過,市值二兆到三兆元新台幣的大型企業,有中國石化二.八五兆元、中國海洋石油二.七四兆元、中國神華二.四九兆元、中國人壽二.三四兆元,台積電還有追趕這些企業的空間。


整體來看,市值大的中國國企,以銀行最具優勢,從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在兩岸三地前十大,中國銀行股取得四席。不在十名內的又有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但也都在前二十名,顯見,中國金融業大的優勢。


相較之下台灣銀行業顯得渺小,台灣最大的國泰金連百大都挺不進,從去年七十三名退到一○四名,排名九十九的富邦金退至一一八名,國營的兆豐金只排在一二六名,這比起中國一些區域性銀行,如排名第九十三名的華夏銀行,或第九十四名的北京銀行都小。從這個排名可以看出,台灣銀行業雖可到中國開分行,但是競爭優勢已失,這是台灣產業競爭力下滑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

 

相對來看香港的銀行,匯豐以四.七四兆元,已比台積電市值高出一倍,排名第五名,香港的恆生銀行則排名第三十八名,連香港交易所都拿到第五十七名的席次。香港腹地很小,但是眾多中國企業在香港上市,使得香港金融業的競爭優勢維持不墜。

 

除了銀行業規模特大外,中國的石油業是超級壟斷企業,中國石油已是世界級大企業,中國海洋石油也在十大,台灣的中油沒有上市,只有台塑集團勉強湊合。另一個龐然大物是電信產業,中國移動排名第三,中國電信第十六,中國聯通二十一,台灣最具競爭力的中華電信第四十一,台灣大哥大從第一二八名跳升到第一○五名,市值超越母公司富邦金控。徐旭東的遠傳也拿到第一五九名。台灣的電信業受限於市場,不過三家電信企業表現都很突出。

 

第二個觀察的是台灣的強項IT產業,除了台積電穩中求進,鴻海勉力維持霸業外,台灣最自豪的資訊科技產業強項,也顯得進退失據。

 

IT產業面臨嚴厲考驗

 

二○一一年表現最失落的當然是宏達電,最早得到Google Android授權的宏達電一度一鳴驚人,單季淨利最高達一八六.七五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十一.六六元;但今年首季淨利只有四十四.六七億元,EPS只有五.三五元,這家「台灣新希望」,看起來面臨嚴厲考驗。

 

亞洲智慧型手機王牌三星電子,股價從一一年最低的六十七.二萬韓元,如今漲到一四○.九萬韓元,股價已足足漲了一倍多。三星公布首季淨利創了歷史新高,而且智慧型手機打敗蘋果,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的超級巨霸。三星的起與宏達電的落,正凸顯了韓國企業的起,與台灣企業的落。

 

宏達電在手機終端打不過三星,台灣製造手機晶片的聯發科也是節節敗退。一○年,聯發科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中排名第四十二,一一年跌出百名外,排名一○五,一二年則退居一一九名,市值與名次都明顯衰退。聯發科在巔峰的一○年首季,單季淨利達一一一.三三億元,EPS達一○.二一元;一二年首季淨利只剩下二十四.九九億元,EPS只有二.一九元。以前聯發科一季就賺一個股本,如今可能一年賺不到一個股本,堅持「今日山寨是明日主流」的聯發科,並沒有在低價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撈到太多好處。

 

台灣在手機市場節節敗退,如今在PC市場也有警訊。去年是宏碁多災多難的一年,一千大排名也從二七○名退至三二七名,市值少掉六成,與宏達電一樣慘;但是把蘭奇挖走的中國聯想集團,股價卻一直創新高。在一二年的「兩岸三地一千大」排行中,聯想集團從二一八名到一一四名,聯想市值成長六九.二%。本來PC是台灣企業最拿手的項目,但是宏碁的落,聯想的起,正好呈現強烈對比,顯然中國大市場正逐漸把聯想養大。

 

不過,所幸去年一年廣達、華碩都很爭氣。一一年廣達淨利達二三○.五三億元,創了歷史新高;廣達市值成長三四.九五%,排名也從一七五名搶進到一一三名,正好領先聯想一步。自創品牌的華碩,去年市值成長四四%,也從二三六名進步到一四三名。仁寶市值成長六.五一%,也從二七二名進到二一五名。IT產業原是台灣的強項,但這回我們卻看到聯想的奮起,宏碁的衰敗,加上宏達電、聯發科的節節敗退,這是台灣企業令人憂慮的所在。

 

三是台資企業在中國快速發展,在香港資本市場得到養分,正快速崛起,成為台資企業發展新模式。

 

台資企業去年有中國旺旺、康師傅與高鑫控股進到百大排行榜內。進步最大的是中國旺旺,從一○八名進到第六十一名,中國旺旺去年市值成長四二.五八%,打敗了原來一直領先的康師傅,成為台資企業之首。康師傅去年市值只勉強成長○.九七%,排名從八十三名上升至七十七名.這兩家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企業,去年稅後淨利幾乎打成平手,今年的發展仍受矚目。

 

內需、通路產業出現贏家新臉孔

 

除了台資食品雙雄大展鴻圖之外,去年在香港IPO(首度公開發行)的高鑫控股則搶到第八十八名的席次,且高鑫控股排名領先宏達電,成為台灣通路王。

 

這些年,台灣內需產業在中國得到養分快速成長坐大,除了旺旺、康師傅外,統一集團也是贏家。

 

去年一年,統一中國市值成長五九.四八%,市值快速躥升到九五○億元,母公司統一企業市值也成長一二.一三%,從二○三名進展到一六七名;台灣的正新輪胎也從二五二名進步到一八四名;自行車美利達與巨大也都是快速崛起的典範。

 

另一個是通路產業,除了中國大潤發撐大了高鑫控股,台灣的統一超與全家都在去年大躍升,其中統一超從二四○名上升到一八七名。

 

在香港上市的達芙妮去年表現也十分出色,市值成長六五.三一%,搶進到兩岸三地的第四六一名,這是台灣贏家新臉孔。

 

從第四個角度來看,把市值成長、營收成長、獲利成長作為檢驗兩岸三地上市企業三個指標,無疑台灣也是敬陪末座。首先來看,市值成長前五十大,台灣只有五家進榜,香港有十四家,其餘都是中國企業。市值成長最大的是和泰汽車,市值成長一○七.八%,排名第十四,其他如中鼎工程市值成長五八.六九%、瑞儀五七.六三%、遠傳四六.七一%、華碩四四%,這些都是過去一年股價表現最出色的企業。

 

至於營收成長前五十強,台灣只有排名三七六名的TPK宸鴻進榜;獲利成長前五十強,台灣也只有去年上市的臻鼎一家進榜,都可看出台灣企業在兩岸三地的競爭中表現相對弱勢。


從一二年兩岸三地競爭態勢來看,台灣企業是慘輸的一年,本來我們以為兩岸關係改善,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企業有了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可供馳騁,政策大鬆綁之後,台灣企業會長翅膀,翱翔在十三億人大市場,並且快速崛起。如今看來,這個想法並不切實際,兩岸愈開放,台灣企業愈沒有競爭力。

 

我們看到一些警訊,一是台塑企業集團一向是兩岸三地排名中的台灣中流砥柱,如今開始出現不進反退的下滑現象,除了南亞科、華亞科的虧損拖累,台塑六輕工安事故不斷,影響台塑集團繼續快速發展。

 

二是宏達電、聯發科與宏碁在一一年鎩羽,對一向以資訊科技自豪的台灣,是輸了面子,也輸了裡子。

 

宏達電努力化身中國企業,全力搶進低價手機市場,聯發科也是如此,但結果都不如預期。今年若聯想更加快腳步,台灣PC產業壓力也會浮現。

 

三是除了搶進中國市場的內需食品、輪胎、自行車及通路產業外,台灣正加快邊緣化的危機。像銀行業競爭力日漸下滑,證券業已逐漸形成「慘業」,台灣在一一年浮現的四大慘業帶給台灣極大壓力,今年加入慘業的會更多。

 

一一年,台灣的企業市值普遍大縮水,很多象徵國家主權的企業如銀行、電信、航空,甚至是DRAM、面板產業,恐怕只能等待中國的資金來收購!

 

謝金河

(攝影/劉咸昌)

延伸閱讀

鴻海跌得差不多了「181能彎腰撿」?台積電破千元勇敢買?老手:本益比都算不錯,承接風險不大
鴻海跌得差不多了「181能彎腰撿」?台積電破千元勇敢買?老手:本益比都算不錯,承接風險不大

2024-12-23

拆解華為新機Mate 70看中國晶片發展停滯!中芯落後台積電6年,克難式生產晶片,為何量產成大魔王?
拆解華為新機Mate 70看中國晶片發展停滯!中芯落後台積電6年,克難式生產晶片,為何量產成大魔王?

2024-12-19

別人恐懼我貪婪「181元把鴻海買回來」、1天漲近4%!台股飆600點、台積電1080…1心法挑8勝算股
別人恐懼我貪婪「181元把鴻海買回來」、1天漲近4%!台股飆600點、台積電1080…1心法挑8勝算股

2024-12-23

台積電赴美投資會變「美積電」?謝金河分析美政府心態:沒了護國神山,美國不會那麼偉大
台積電赴美投資會變「美積電」?謝金河分析美政府心態:沒了護國神山,美國不會那麼偉大

2024-12-19

台股2025年上看3萬點?從波浪理論來看可望「蛇上去」!股市老先覺解定存買台積電:本益比要用XX倍來看
台股2025年上看3萬點?從波浪理論來看可望「蛇上去」!股市老先覺解定存買台積電:本益比要用XX倍來看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