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花旗環球證券連續五年獲得媒體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產業分析師殊榮的陸行之,毅然決然選擇在人生事業高峰離開,重新打造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只因「從無到有,才是真正的挑戰」。
「成功的人生,就是經過一連串破壞式的創新!」細數長達十七年的產業分析師生涯,見證多個產業景氣循環週期的陸行之,用這句話來做個注解。
在花旗環球證券連續五年拿下《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與《亞元》雜誌(Asiamoney)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產業分析師的殊榮、堪稱攀上人生成就高峰的陸行之,二○一○年三月毅然決然離開這支由他一手打造的團隊,與前同事陳衛斌及楊應超聯袂跳槽港商野村證券 ( 幾個月後三人又轉往巴克萊資本證券),不但震驚外資圈,認識他的人都在問:「Andrew (陸行之)是不是瘋了?」
篤信「破壞式創新」
「我當然知道『在人生事業高峰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 陸行之認為,他年紀不到五十歲,還有接受挑戰的能耐,於是決定跳潮,不管是先前的野村證券,還是現在的巴克萊資本證券,用重新建立一支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來證明他的能耐;畢竟一切從無到有,才是真正的挑戰。
陸行之喜歡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工作歷練來勉勵自己:「賈伯斯第一次之所以離開所創辦的蘋果電腦,就是因為面臨瓶頸,結果離開後所創立的兩家公司都大放異彩。也因為有新公司創意的滋潤,讓他再度回到蘋果時,可以設計出iPod、iPhone、iPad等改變整個科技產業使用習慣的成功產品。」
因此,陸行之一直把「破壞式創新」這句話,視為突破自我成就的支撐力量。「我不知道我可以把巴克萊資本證券的這支研究團隊帶到什麼境界,但幾年後當我回頭看這段人生歷程的時候,絕不會後悔走過這一回。」
已在外資圈半導體研究領域執牛耳的陸行之,大學遠赴美國念書時就以就讀企業管理碩士(MBA)作為人生規劃起點。
畢業回到台灣後,陸行之從日盛證券小研究員開始做起,看的還是股票代號一五、一六字頭的電線電纜產業﹔但憑著年輕人的衝勁與憨膽,不但在日盛證券重要性逐漸攀升,之後更毛遂自薦到當時在台灣已小有名氣的柏克萊(BZW)證券、投入恩師平博威(Boris Petersik)麾下,正式開啟他夢寐以求的外資分析師生涯。
提醒散戶與市場共識反向操作
細數陸行之的外資分析師生涯,從柏克萊、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花旗環球、巴克萊資本證券,其中不乏多次「破壞式創新」的經驗。
在人生波段高點時選擇離開,到另一個全新環境「重新再來」,靠的就是「不懷念過去之成功,不斷超越並放棄舊我」的信念,因為唯有將一切歸零,才能成功挑戰自我。
在證券打滾了十七年之久,陸行之歷經了半導體產業週期循環,從一九八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年科技泡沫、○8年全球金融海嘯,到一一年歐債風暴,無役不與,也看盡了投資圈的起起伏伏。他的結論是:對散戶投資人來說,除非與公司有良好的溝通管道,否則很容易在茫茫股海中載浮載沉。
「但是,也絕不要與市場共識(consensus)站在同一邊。」陸行之的看法是,由於散戶投資人主要消息管道是媒體,當媒體清一色正面報導,就是獲利了結訊號浮現的時候;反之,當媒體傳遞消息利空頻傳而股價守穩時,就可以開始選邊站。
此外,陸行之認為,由於目前台股還找不到可以一買就安心放四、五十年的科技股,因此建議投資人可尋找具有景氣循環特質的產業龍頭股,並試圖找出投資價值平均值,採用「在平均值以下買、在平均值以上賣」的方式,應可獲得穩定且不錯的報酬率,期間若搭上高現金股利的順風車,則另有加分的效果。
最後,由於歐美各國央行紛紛推出「印鈔票救經濟」的政策,陸行之認為,長期來說鈔票供給超過需求,鈔票價值一定會趨貶;相較之下,實體貨物和資產的價值會增加,後者才是長期投資標的,因為這才是真正具備拿來兌換消費的能力。
陸行之
現職: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兼董事總經理
經歷:花旗環球證券董事總經理
學歷:加州州立大學資訊管理系、聖地牙哥州立大學金融企管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