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公開抨擊央行匯率政策「阻升不阻貶」,引爆其與央行總裁彭淮南隔空舌戰;日前,央行公布九月外匯存底較上月驟減一一一億美元,彭淮南在立法院報告時強調:「外匯存底驟減,足以證明台灣沒有『阻升不阻貶』。」
九月下旬,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公開抨擊央行匯率政策「阻升不阻貶」,引爆其與央行總裁彭淮南隔空舌戰;日前,央行公布九月外匯存底較上月驟減一一一億美元,彭淮南在立法院報告時強調:「外匯存底驟減,足以證明台灣沒有『阻升不阻貶』。」
阻升台幣會造成外匯存底增加,阻貶則將造成外匯存底減少,因此,彭淮南的說法看似有理;但若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個「阻貶鐵證」顯然牽強。
過去兩年的新聞稿中,央行共有十五個月是把外匯存底單月變動的主因歸於「歐元匯率變化」,顯見歐元匯率足以左右台灣外匯存底。其中,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外匯存底連續五個月增加,央行提出的首要理由都是歐元升值,其間外匯存底增加二二○億美元,歐元兌美元匯率的累積升幅則是一四%。
那麼,當歐元在九月重貶七%,外匯存底如何變化?減少一一○億美元左右是簡單計算後的答案。但這一回,彭淮南卻把焦點放在「央行阻貶」。彷彿,中華民國的外匯存底只會因歐元升值而增加,不會因歐元貶值而減少。又或者,歐元的確不重要,阻升或阻貶才是關鍵;若此,外匯存底之前的長期快速累積,豈非來自央行長期積極阻升?
(楊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