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金融業將目光集中在中國市場,對整體亞洲、甚至全球布局少有策略性規畫。隨著韓國金融業勢力抬頭,國內卻劃地自限,對長期產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大警訊。
「韓流」勢力席捲台灣早已不稀奇,但這次登台的,不是娛樂業、不是電子業,而是金融業。
七月初,金融圈兩件大事都與韓國有關。一是韓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未來資產金融集團(Mirae Asset)與台壽策略聯盟,完成六○%股權收購。七月一日起,「台壽保投信」正式更名為「未來資產投信」,成為台灣第一家韓資投信公司。
另一是韓國最大券商三星證券預備登台,正招兵買馬,一旦研究團隊就定位,今年就可順利開張。韓國金融雙巨頭將觸角伸向台灣,只是個開始;瞄準大中華市場、站穩亞洲,才是階段性目標。不過,正當韓系勢力擴張的同時,也殘酷對比出,台灣金融業國際化的發展困境。
台灣 過分依賴中國市場
「韓國經濟體不比台灣大多少,但他們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管理規模超過五百億美元,幾乎是國內投信公司的總和。」一位金融界資深顧問直言,台灣金融業國際化腳步龜速、深度又不夠,過去講到亞洲金融代表,會先想到香港、新加坡;現在,就連韓國金融業全球布局動作,也遠遠超越台灣。
「韓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業界人士分析,從這次韓國金融雙巨頭來台,積極擴張亞洲版圖來看,背後至少有兩個原因,可說明台灣金融業為何比不上韓國。一是短視近利、缺乏社會價值觀;二是過分依賴中國大陸市場,擴張全球版圖的企圖心不夠。
先看資產管理業部分,台灣投信發行的產品創新力不足,往往市場上銷售一空的基金,投信就會出現一窩蜂「趕流行」效應,推出類似產品,使基金產品熱鬧有餘,但多元不足;投資人也在選擇性有限下,投入境外基金懷抱。久而久之,本土投信因「基金產品一大抄」特性積習難改,國內投資人認同度也跟著降低。
「Mirae Asset來台原因,除了著眼大中華市場外,台灣境外基金銷售實力太強,○九年國內境外基金淨銷售金額,為全球第一(除美國外);○七年到一一年,估計至少是亞洲第一。台灣市場夠大,也是吸引韓資進駐的一大誘因。」一位海外投顧公司董事長分析。
國內投信追逐當下「好賣、熱賣」產品,韓國資產管理業者卻將眼光放遠,強調理財教育及社會價值,贏得韓國投資人信賴。「未來資產集團創辦人樸炫柱,有『韓國巴菲特』之稱。他是將韓國人的存錢概念,導入投資的第一人。」未來資產投信總經理陳翠芝說,亞洲金融風暴後的一九九八年,Mirae Asset才發行了韓國第一檔共同基金。相較下,台灣的基金投資啟蒙更早,但在金融教育及社會價值部分,卻很少強調。
陳翠芝舉例,Mirae Asset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在理財教育講座,強調親子必須一起上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如此深耕理財教育,長期下來,韓國人對新產品的接受度相對高,投資態度也較積極,願意承擔多一點的風險,以獲取較高報酬。相較台灣,業者舉辦講座目的,多是為了促銷基金產品,內容以市場展望為主,而非基礎理財教育;如此也使得國內投資人理財態度相對保守,偏好追求安全性高、投資回報率低的產品。
韓國 瞄準國際舞台布局
除了強調社會責任、大力推動理財教育外,未來資產贏得投資人信賴的關鍵,就在成功壓寶新興市場。「○三年,Mirae Asset就看好新興市場未來發展;○四、○五年大舉布局中國;接著,陸股連續幾年大漲,幫投資人賺了很大一筆錢,因此奠定市場地位,專業形象就一直深植人心。」寶來投信副投資長劉興唐說。
他指出,未來資產跨足國際市場,最大特色,就是大量起用當地人才。「利用在地化優勢,可深入掌握市場脈動,同時搶得投資布局先機;如此不但能建立市場專業形象,還可同時達到國際化目標。」
不過,相較國內金融業,除爭相進軍中國大陸外,放眼世界舞台的野心則十分缺乏。以韓國證券業發展為例,一九九○年後,韓國政府積極推動證券業國際化,放寬外資券商進入限制,短短幾年內,券商數量大幅成長超過一倍。而在國際化政策鼓勵下,韓國本土券商也大膽走出去,在海外五大重要城市——倫敦、紐約、香港、東京及上海,設立超過三十個營業據點。
○九年,韓國更實施《資本市場整合法》,為國內發展大型券商及投資銀行鋪路。韓國證券業龍頭三星證,挾其第一大券商優勢,藉此宣示進軍國際舞台的企圖。當時,三星打出「放眼二○二○年:全球前十大投資銀行」目標。
反觀台灣金融業,這幾年將目光集中在中國市場,對整體亞洲、甚至全球布局,少有前瞻性與策略性規畫。長遠來看,韓國金融業勢力抬頭,而國內金融業海外市場卻節節敗退,對產業發展而言,無疑將是一大警訊。
韓國三星證券積極擴張亞洲版圖,預計下半年登台設點。(圖/Top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