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之痛,對於溫州整體經濟而言,其實只是燕癬疥支疾,流動性危機才是心腹大患。
溫州的民間資本最近麻煩多多。溫州游資炒房、炒煤,在中國幾乎是無敵之師,所向披靡,不過這次炒白銀卻慘遭滑鐵盧。上海黃金交易所白銀期貨(Ag T+D),聚集著大量溫州資金的高槓桿長倉,國際市場的白銀價格又恰恰在「五一」假期間狂瀉。長假期之後,上海白銀連續七日跌停板,想平倉也退出無門。
五月中旬,白銀遭遇三十年一遇的暴跌,到底令溫州損失多少錢,可能永遠都沒有答案,不過虧損上億元人民幣的人比比皆是。為避免穿倉(保證金不足),溫州人四處「補水」,當地民間貸款利率一度升上每月十厘,即年化利率一二○%。
白銀之痛,對於溫州整體經濟而言,其實只是癬疥之疾,流動性危機才是心腹大患。
中國人民銀行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之內,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五五○點,銀行體系內流動性迅速抽緊,力度之強,為朱鎔基一九九五年調控以來所未見(當然僅調存準不動利率是否妥當,仍有爭論)。由於銀行全力滿足國有大客戶的需求,像溫州這樣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城市,就成為銀行借貸業務的棄兒,資金異常緊張,私人間拆借利率普遍升至月息五厘。如此的高利貸,無異飲鴆止渴。
果然,四、五家知名企業先後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不知名企業關門或工廠主一夜間消失,更是不計其數。
溫州經濟告急的另外一面,是成本的飆升。工資成本高漲,原料成本高漲,勞工供應不確定,電力供應不確定,人民幣匯率也不確定,出口企業一般只敢接三個月以內的短單,開工率大幅下降,開工企業也處於半虧本狀態。
溫州所面臨的困境,在沿海地區普遍存在,在民企居多的浙江、廣東、福建省尤為突出。成本和不確定性,導致開工不足;資金鏈緊縮,在誘發倒閉潮。民營企業的處境並不樂觀。
民營企業的困境,目前尚未在統計數據中反映出來,暫時也沒有在上市公司(多數為國有企業)的業績中反映出來。這恰恰是中國經濟的兩重性:上市大企業VS民營小企業。政府對此的關注不足,政策上也沒有什麼對應措施。
不過,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幾個月,中小企業的問題便會通過經濟食物鏈傳導到其他領域,需求隨之下降,增長減速,應收帳上升。
這是否意味著貨幣緊縮政策會轉向?筆者認為暫時不會。一,目前看來通膨壓力比想像還大,而且食品價格與工資短期內對經濟放緩並不敏感。二,中國政府似乎不太介意經濟增長滑落到八至九%區間。三,房地產調控正處在關鍵期。如果GDP增長有跌破八%跡象的話,筆者預期新一輪財政擴張政策將於年內推出。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