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罰款收入預算,每年達成率都超過百分之百,今年自主委陳裕璋上任以來,採正面表列、從嚴認定的審查準則,金融檢查大小通抓,只花十個月就達成目標,業者的反彈聲浪隨之再創新高,卻敢怒不敢言。
「最悶的,就是金管會越管越嚴、越罰越重。」一位金控高層私下說,主管機關預設立場,認定金融機構都是壞人,只要一發現疏失,不論情節大小動輒開罰,「紅單滿天飛,簡直像警察在抓交通違規一樣。」
罰款收入預算達成率百分百金融業者真這麼壞?
金管會開罰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每年金融監督管理基金的罰款收入預算,達成率不但都有百分之百的水準,今年更提早在十月就已達成一.六一億元預算。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自金控公司的齊力貢獻,金額便超過五千萬元,與過去證期局裁罰上市櫃公司疏失、占罰款收入大部分來源截然不同,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是業者太壞,還是金管會管太多。
金融事業是特許行業,每個作業過程牽涉到的都是民眾的血汗錢,身負監理責任的金管會採取嚴格標準把關,自是必要手段。特別是從二○○五年爆發雙卡風暴,接著○七年又有結構債事件,以及○八年再度因雷曼兄弟倒閉而引發連動債的問題等,凸顯金融業為求業績而屢屢造成社會動盪,的確需要遵循更嚴謹的規範。就如金管會高層所說,很多時候管得嚴,是「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做好預防」。
但是,當管理原則並非如副總統蕭萬長所說「抓大放小」,而是「大小通抓」的時候,從收付存款到外匯市場交易,每天必須處理上百個作業細節與流程的金融業,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踩到紅線,業者光是應付金管會就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談創新與競爭力?
舉例來說,金管會九月剛結束例行金融檢查,其中一業者因一名高層任職於金控母公司顧問,但辦公室卻設在子公司,而當場被檢查人員要求說明母公司是否有向子公司承租。
由於子公司為母公司百分之百持有,並不會產生損及股東權益的情況,因此老闆據實回答沒有承租,結果過沒多久,金管會便以公司治理不夠周延,內稽內控不確實的理由發函糾正。
雖然金管會官員解釋,執行金融檢查時,每次的重點目標,以及不同檢查人員著重的項目均有所不同,但絕無對業者特別嚴苛的情況。以母公司向子公司承租辦公室的例子來看,雖然不會損及股東權益,但卻有可能會導致公司獲利減少、進而損害到員工分紅的可能性,屬於公司治理上應改善的事項,因此要求改善,提早預防可能的損害產生。
不過,由此可看出金管會管理之嚴謹,近乎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無獨有偶,在審查金融業者的廣告上,也可看見原則相似之處。
雙卡風暴過後,金管會為避免業者鼓勵民眾借錢,因此所有廣告必須先經過審查才能夠播出,在最近被禁播的廣告裡,除曾經發生因「借款人露出微笑」,被主管機關以「借錢有這麼快樂嗎?」的理由,禁播該支廣告的經典案例之外,據了解,近來若廣告內容中,連借款購買非民生必需品,也會遭到禁播處分,甚至若在廣告內容中一次把所有子公司名字「等比例」露出,也會被發文要求解釋,為何子公司規模占母公司並非等比例,廣告露出卻採取等比例的方式。
像這類不論是股東權益或民眾利益,既無損害的意圖,也沒有造成實質傷害的疏失,卻被金管會發函糾正,幾乎每家金融業者都遇上過,「這就像在學校,一個扣子稍微沒扣好,就被叫到升旗台上大加處罰一樣,令人不服。」一位業者苦笑形容自家的遭遇。
金融大老想見陳裕璋一面卻不得其門而入
顯然,只有被允許的事情才能做,其他最好別做,這種正面表列的管理,就是當前主管機關的金科玉律。
「我們過去沒有做過類似的金融檢查。」看在不願具名的前金管會高層眼裡,感受截然不同。他回憶從前的金管會,堅持抓大放小的監理原則,像資本適足、呆帳、產品適當性等,可能危及營運的重要財務項目是大事;至於作業細節這種小事,「通常,打個電話過去講兩句就好,絕對不會用發函的方式去處理。」避免讓業者覺得「主管機關事事都拿放大鏡檢視」,拚命挑錯誤的觀感。
事實上,不少金融大老闆曾提出要求見陳裕璋,希望建議金管會能夠改採負面表列的管理方針,針對明確規定不可做的業務處罰,避免業者屢屢誤踩紅線遭到處分,變成主管機關眼裡的壞學生。不過,堅持低調原則的他,不見就是不見,業者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很明顯是溝通不良,但偏偏陳裕璋就是不和業者溝通。」立法委員羅淑蕾說出了金融業者心中的期盼,特別在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協議)後,業者積極探求登陸發展的機會之際,更需要金管會能夠給予更多的彈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