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公報雖然已經上路,但企業主和總統府卻傳出反對的聲音,主要是怕獲利難看銀行反而去抽銀根,事實上,十號公報並不會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如果光看損益數字,只會陷入以管窺天的盲點。
會計準則十號公報的議題,意外引發總統府和行政院的爭議。六大工商團體強烈反對在經濟不景氣時實施十號公報,造成企業虧損大幅增加。金管會主委陳沖則提出數據說明問題不大,而且在不景氣時候實施影響較小,為何差異性如此之大?
其實,企業害怕十號公報,總的來說,無非是擔心銀行根據新的財報盈虧資料作為授信條件,而進行抽銀根的動作。
陳冲所謂的「訊息不好,不能怪郵差」,所言甚是。針對各家企業害怕被銀行抽銀根的憂慮,以及經濟不景氣不知要持續多久,政府應善用財政工具,拿出具體的配套措施,給予銀行明確的授信規定和保證,解除企業的擔心。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企業主以金融海嘯衝擊為由,反對在此時實施十號公報,有沒道理?我們可以試想,若投資人明明知道他所看到的財報沒有反映真正的虧損狀態,以及一大塊尚未揭露的損失,對於這家公司的不真實財務報表,會有信心嗎?投資人會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嗎?
股票市場向來都是經濟市場的先行者,「利空出盡」反而能夠加速趕底翻揚。反正現在大家獲利都不好,既然壞,何不讓它一次揭露虧損狀態,而使得股價真實的觸底。
當務之急是,為政者要清楚體諒企業主的憂慮關鍵,對於配套政策說清楚、講明白。事實上,企業進行存貨跌價損失的提列,並不會使企業的現金流出,反而可讓企業、銀行及投資人三方更精確的掌握風險。
政府應當告知銀行,今年的授信條件評估,如果以企業損益表為指標,沒有太大意義。只要企業有足夠的變現能力,且由營運產生的現金流入仍為正數,不用擔心它的償債能力。從長期來看,銀行不應該急於雨中收傘,而應仔細衡量企業的永續發展能力。
說穿了,現在企業及投資人最在意的,是政府能不能提供民眾具有「信心」的政策。十號公報的爭議顯示出,企業主想要的,無非政府和銀行能夠確保企業營運的正常資金而已。非常時期,政府既然決定實施十號公報,就應該提出讓企業安心的配套措施。
(作者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兼執業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