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CDO對於金融領域的發展,具有正面的意義;但受次級房貸嚴重衝擊的全球經濟,也許要好幾年才能完全恢復。
偶爾我會在專欄裡承認犯錯,以示誠實。但我就輕忽了去年第三季發生的次級房貸危機的威力。到目前為止,我仍堅信,抵押債務證券(CDO)對金融領域的發展,有其正面意義;不過必須有更嚴密的規範,防止遭到濫用。
CDO的真正問題在於它們超出銀行和證券主管機關規範的界限,而主管機關也還沒準備好處理這類問題。搶救貝爾斯登的意義,遠大於防止其他金融機構連鎖倒閉的效應。貝爾斯登在店頭市場裡光是「交換交易」(SWAP)的金額便高達十兆美元,因此聯準會為它挹注三百億美元資金倒也合情合理。
根據高盛的最新計算,美國房價最終跌幅將為高峰的二五%,換算成虧損金額逾一.一兆美元,相當於GDP的八%;不過這包括外國人以及保險機構這類「非槓桿機構」。高盛估計,美國金融機構最後的稅後虧損約在三千億美元,僅略高於GDP的二%,或是金融機構股本的二成。
對於貝爾斯登的金援,主要考量在於價格與價值的差距。不少CDO與持有CDO的特殊目的機構(SIV)的價值,要比市價來得高。造成兩者偌大的差異,流動性不足是原因之一。當資金在全球流竄之際,證券價格會上揚,即使其真實價值並未改變;目前的狀況則正好相反,當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證券,被迫按市價評估,就算價值遠高於市價,但它們的股本或許會因此而蒸發,進而破產。
金融機構在承作房貸時,初期通常會以低利為誘因,兩年後再將房貸利率調高至市場水準;因此,今年第三季很可能會有一波新的房貸違約潮。所幸,絕大多數的壞消息多已反映在相關證券的價格上;此外,持有這些證券的機構,其股價也多已反映。
但別高興得太早,這場金融災難對經濟的衝擊,可能要好幾季、甚至好幾年,才能真正煙消雲散。一九七八年的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到了八二年才步入衰退;儲貸銀行危機在八七年爆發,美國經濟卻遲至九一年才陷入衰退。
雖然美國的金融業衝過了頭,但他們的調整也是最快的。可是歐洲及亞洲的金融透明度不如美國,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恐怕沒人說得準。
日本在一九九三年不敢面對金融弊病,導致經濟、股市奄奄一息將近十五年。我最擔心的是,台灣金融機構持有的CDO部位,可能遠高於目前他們所承認的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