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代後期,台幣驟升,央行曾經連續四年無力上繳國庫。學者認為,以目前台幣升值狀況判斷,央行面臨的困境將遠遠超過彭淮南口中的「預算達成困難」,七○年代的歷史恐將重演,今年的央行,可能一毛錢都擠不出來。
央行重演七○年代窘境
「民國七十六年至七十九年,央行連續四年無力上繳國庫一毛錢,如今,很有可能歷史重演。」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說。
依據今年度政府預算,來自中央銀行的「股息紅利繳庫預算」達到一六七三.一六億元,而政府總體歲入預算則為一.六兆元,央行對政府歲入的貢獻度超過一成。換句話說,如果殷乃平的說法成真,勢必將重創國庫收入。
「很難達成預算」與「一毛錢都繳不出來」的說法差異,主要來自於匯率因素。彭淮南在立院的報告中指出,主要是從利率環境著眼,強調央行今年在美國降息及抑制國內通膨的壓力下,藉由利差創造獲利的難度升高,但殷乃平表示,台幣快速升值造成央行持有外幣的匯兌損失,才是侵蝕央行收益的真正殺手。「印象中,央行在七○年代打銷匯損的金額,高達六千至七千億元新台幣!」
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央行曾發布一篇新聞稿「央行盈餘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文中即見關於七○年代後期台幣升值的歷史描述:「七十六至七十九年這四年間,央行法定預算之盈餘共計一一六八億元。惟當時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外幣資產折成新台幣大幅減少,以致帳上出現『兌換差價準備借差』,七十八年四月最高曾達新台幣六三四九億元。中央銀行為沖銷『兌換差價準備借差』,以致七十六至七十九年這四年間毫無盈餘繳庫。」
央行盈餘貢獻恐繳白卷
由上述來自央行的官方文字,不難體會台幣急速升值對央行上繳國庫能力的重大衝擊。依據央行資料,民國七十五年的台幣全年平均匯率約在三十七.八元,隔年則驟升至三十一.七元,此後一路急升,至七十九年間,全年平均匯率達到二十六.九元。
去年台幣平均匯率約為三十二.八元,若參考高盛證券對於台幣匯率的最新預測,未來半年,匯率將升抵二十八.五元,單就升值幅度而論,似乎不該與七○年代的情況相提並論,但殷乃平表示,當時台灣的外匯存底僅有八百億美元,現在則是二千六百億美元的規模。「外匯存底金額暴增,代表匯損的絕對金額也將暴增。」
殷乃平簡單試算,如果外匯存底全數為美元部位,那麼,台幣兌美元每升值一元,二千六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就將造成二千六百億台幣的匯損,「外匯存底有多少美元部位,這是國家的最高機密,但一般評估,至少在七成以上。」以此計算,當台幣從去年的三十三元左右升至總統選後的三十元水準時,數月之間,央行所承受的匯損金額恐怕已經達到五千億元以上。
「如果美元繼續貶值,且央行沒有調整外幣部位的分配,那麼,央行今年極有可能無法擠出盈餘上繳國庫。」殷乃平做出結論。
為央行決策獨立性鋪路
然而,央行是否應為了上繳國庫而極盡所能地創造獲利機會?這又牽涉到學界對於央行定位的長期討論:央行的首要任務究竟是創造國庫收入?或者,是以金融環境的穩定為第一優先?
依據「中央銀行法」第二條,中央銀行經營之目標包括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並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等四項。至少從法規層面來看,央行的功能與上繳國庫實在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現實情況顯然不是這麼一回事。」一位熟悉金融政策的人士分析,央行隸屬行政院,預算又必須經過立法院,這兩道關卡,足可說明央行政策受到政治因素干擾的可能性極高。「另外,當央行法定盈餘占政府歲入預算的一成以上時,央行獲利能力將左右財政收支,如此一來,央行政策更難避免政治因素的影響了。」
當然,過去在低利政策下,加上美元匯率相對穩定,央行持有利率高於台幣的美元,自然可以為國庫創造額外的收入來源,但如今時空情況改變,美元全面疲軟,央行恐怕無法再繼續「為國庫服務」了。然而全世界央行持有美元普遍都在六成以上,美元走弱,全世界央行都會碰到貶值匯損問題,也不單是台灣才有的狀況。
整體而言,從彭淮南在立院報告的內容聚焦於「預算達成困難」來看,不難想見央行賺錢與否的確成為政治思惟的關注焦點。不過,若彭淮南的報告具有「預防針」效果,從提醒政府及早做好缺錢準備開始,逐漸引導出央行盈餘在政府預算角色退位的結論,或許,短時間的無力繳庫,對央行未來決策的獨立性反倒會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