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董監席次的爭奪,開啟了台灣投資史上惡意購併的先例。而當企業主感受到惡意購併的壓力,以拉高自家公司股價提高對手攻擊代價時,投資價值也由此浮現。
,以後購併將成為投資人追逐的第三類飆股。
台灣並非沒有購併的經驗,只是過去的合併,都是你情我願,雙方大股東談好了
,在經過董事會、股東會等程序完成之。像電子股的鴻海併國碁,或是銀行與證
券合組金控公司,都是這個模式。像開發這種不想賣,買方硬上的惡意購併,可
以說是台灣投資史上頭一遭。
以前也有公司派股票賣過頭,被市場派逼宮成功的案例,像當年康師傅的魏家拿
下味全的經營權。但是像中信集團這樣,這群上市公司,在未經對方同意之下,
買了股票就宣稱要取得別人經營權的,真的是首開紀錄。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開發擁有超過千億元資產這麼大的公司,為什麼被人家用不到百億元就拿走了?
很簡單,家裡沒大人。以前的、現在的,曾經想當董事長的,沒有一個持股超過
一%。都是空手道,想要別人出錢買股票讓他當董事長。這種別人出力讓他當主
子的案例,在歷史上,只有大舜與大禹兩個人享受過,而且年代久遠不知真假,
四千年後還想在台灣重演,當然下場不太好看。
第二個關鍵是不顧股東權益。這並不是唱高調,去年劉泰英出事之後,公司經營
者一古腦兒把帳做得很爛。反正,這些爛帳都歸泰公的,乘機把基期作低,以後
成長就好看,這個轉虧為盈的功績就是自己的。可是穩健原則不見了,公司的評
等降低了,股價重重地跌下來了,用自己錢買的股東心頭淌血。又怎樣,反正坐
在董事會裡的人,沒幾個真的自己拿錢買股票,怎會感覺到痛呢?
以前,反正有錢的單位不多,這群人又彼此認識,不會有人白目到要去吃別人公
司。現在不一樣,有外資進來,有從產業轉進的金主,這些人可不守原來的法則
,他們錢多、人多又具有專業,老外直接稱這種玩家叫鯊魚。如果市值低於合理
價值太多的話,這些鯊魚可不是吃素的。
大股東自愛小股東自強
要預防開發事件發生在自己公司身上,第一步就是拉高自己公司股價,提高別人
攻擊的代價。相對於開發,台灣固網則是一個防守成功的案例。台灣固網除了是
資產最雄厚的民營通訊業者之外,因為替大股東解套的關係,也變成台灣大哥大
的最大股東,而台灣大哥大又在去年併了泛亞電信。所以取得台灣固網,同時也
奉送台灣大哥大與泛亞兩家行動電話業者。
雖然台固的股本近千億元,可是過去三年流通的價格一直在五元以下,如果真的
有心發動攻擊,大概三百億元就可以取得超過三成的控制股權。這點成本跟這三
家電信公司所有的資源比起來,似乎低了不少。可惜,富邦蔡家好像發現這個問
題,除了更換經營團隊之外,並計畫減資調整股權,不再破綻百出。
除了防禦之外,想買別人公司的,先把自己的股價墊高也是增強火力的最佳妙方
。以國泰金併建華金的案例來說,五十元的國泰金,想用一股換人家二.二股,
被嫌沒誠意;漲到六十元之後,一股換人家二.五股,所有的股東都覺得你很大
方。
如果企業主都感受到惡意購併的壓力,你認為台灣股市還會有低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