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財務系主任、行政院國安基金委員、台灣期貨交易所董事的林蒼祥,在今年六月成為中華開發第一位學者董事。林蒼祥認為,金融控股法是台灣金融改革的最後一次機會,將來台灣的金控版圖將有三大類型:政府主導、本土色彩、國際策略聯盟。
油門與煞車
林蒼祥相當支持財政部大力推行金控法,他形容,金控法是金融改革的「油門」,而金融監理委員會則是金融改革的「煞車」,財政部在日前做了大舉掃蕩基層金融機構的「除弊」動作後,接下來的「興利」比什麼都重要,金控法就是興利的法案。
依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 the Kiel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於一九九六年對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所做的預測指出,屆時大陸的國民所得將會提高到二一九億美元,香港是一七○億美元,台灣則是三十三億美元,香港遠高於台灣的五倍。
為何德國這個專業的經濟研究機構認為入世後,香港的爆發力遠超過台灣?林蒼祥認為,台灣的問題出在金融服務業規模太小,香港有完善的金融服務業與電信服務業,未來全世界要到中國大陸的國際金融機構都必須依賴香港。反觀台灣,台灣的電信業是近三年才開放,而台灣的金融服務業也相當不健全,若不趕緊改善金融環境,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會遠遠落後中國大陸及香港。
對於國內現行的金控法,成立門檻只需資本額兩百億元,林蒼祥認為門檻太低,今年十一月以後,會重演十年前開放新銀行的結果,形成金控公司百家爭鳴局面,所以他認為,政府應該要提高金控法的設立門檻,避免造成過度競爭,壞了財政部的美意。此外,林蒼祥認為,金控法不應該限制跨業經營,只要金融機構做到一定經濟規模,自然就會朝多角化經營方向走,何必生硬地規定要有兩張執照呢?
林蒼祥以國際級的新加坡與香港為例,香港前五大銀行的市占率高達八八%、新加坡有九四%,反觀台灣則只有三五%,不到五成,如此不具經濟規模的銀行,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如何與國際銀行競爭金控公司也是一樣,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才足以跟國際級金融機構抗衡。
過度競爭 台灣銀行業 ROE 最低
他進一步指出,若以銀行每一家分行服務客戶人數來比較,新加坡金融機構所服務人口數為三十八萬人,香港為二十二萬人,台灣銀行包括基層金融機構在內,每一家分行所服務人口只有五萬三千多人。若以股東權益報酬率來分析,香港金融機構為一五%,新加坡為一二%,台灣則只有九%。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台灣金融機構太多,惡性競爭的結果,每家分行的效益太低,這就是銀行業經營績效每下愈況的原因,因此,台灣銀行業如果沒有合併,提高附加價值及收入,根本無法跟國際級的金融機構競爭。
台灣銀行業目前走兩條路,一是綜合銀行,二是金融控股公司,這兩者有什麼不同?林蒼祥說,綜合商業銀行就像是一間百貨公司,內部有許多不同的部門,卻只有一個董事會,而金控公司則有許多子公司,有許多董事會,包含證券、保險、銀行等,為了防止各部門間的內線交易,建立內部防火牆相當重要。
他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建立內外部防火牆做得相當好,美國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後,在一九三三年訂定銀行法案,目的是強調分業經營,做好外部防火牆,隔離商業銀行及綜合券商的業務活動,防止股價波動危害存款大眾的利益;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又訂定美國金融服務法,就是為了建立金控公司跨業經營的內部防火牆。
三大金控版圖:官股、外商合資、本土金控
至於將來能夠存活下來的金控公司,林蒼祥認為,將來的金控版圖將分成三大區塊:官股持有二○%的金控公司、與外商合作的金控公司,及本土大型金控公司。
他表示,目前與外商合作最成功的要屬富邦與花旗銀行的合作案,富邦不僅擁有花旗的資金,也把花旗全球金融關係全部帶進來,提升富邦的國際競爭力。其次是大型民營金控公司,具經濟規模又滿手現金的國壽、開發與中信銀,未來有存活下去的本錢。
至於目前絲毫沒有進度的官股金控公司,林蒼祥以新加坡的官股銀行也是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新加坡開發銀行( DBS )為例, 於一九九八年引進 JP 摩根一位有國際銀行實務經驗的優秀經理人擔任執行長,他大刀闊斧地改造新加坡發展銀行,並於一九九八年及二○○○年分別購併一家新加坡保險公司及香港道生銀行, 經過這位執行長的改造後,DBS 的 ROE 從九八年的一.一%,成長到二○○○年的一三.二%,成長力道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