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銀行在五月初創下二二.一元的歷史新低價,看到盤面上三商銀只剩下二、三十元,甚至還有十八家銀行股價在十元以下,百元價位的金融股已經遙不可及,投資人難以置信地說:「哪有這款代誌?」
不幸的是,這種慘狀就這樣發生了,對於習慣買三商銀、國壽的國內投資人來說,三十元的三商銀、七十元的國壽,已經把他們心目中對金融股牢不可破的信心徹底摧毀。
賺兩元的精業人人要 賺三元的國壽沒人要
如果拿金融股和電子股比較,更有天壤之別,以今年預估每股純益來看,精業二.三四元,股價一二八.五元;智邦每股二.二三元,股價七十九元;旺宏二.九一元,股價九十元;環電每股二.六七元,股價八○.五元;國壽今年預估每股三.三三元,遠比上述三家電子股要高,股價竟然遠比精業、智邦、旺宏要低,今年預估每股純益一元多的三商銀,股價連智邦的二分之一都不到。
一位金融業主管開玩笑地說,如果把國壽、三商銀改類成電子股,股價立刻漲一倍,因為金融股的獲利能力和部分電子股相差不多,電子股會受到景氣波動影響,大好大壞,而金融業卻相對穩定,而且,最壞的情況就是這樣了。
更何況,金融業賺錢能力不差,以今年第一季來看,整體金融股的平均營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為七.六%,等於每一家金融股每收入一百元,本業可以賺七.六元,當然這樣的成績並不能算很賺錢,如果仔細挑選,金融業裡面很會賺錢的金融機構並不少(見附表),而且,強弱有別。
依本刊統計,今年第一季最會賺錢的金融業是票券公司,營益率最高的是中興票券,高達七四.六三%,等於每一百元收入,可以賺七十四元,高獲利、低成本是票券業的特性,以興票來說,員工才兩百多人,每人平均營業收入高達兩千八百多萬元,興票去年賺三十一億元,每股純益一.二元,逾放比僅○.五一%,計畫轉型為投資銀行,今年將投資一百億元,投資銀行、證券商、租賃、創投、投信等,將來轉型若成功,目前十一多元的價位並不貴。
第二會賺錢的是中華開發,營益率為六六.六%,中華開發和交通銀行是最早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工業銀行,轉投資收益相當可觀,和票券性質類似,同樣是員工人數少,僅五百多人,每人營收兩千四百多萬元,今年長期股權投資部位將達七百九十二億元,預估稅前純益為一百五十一億元,每股純益二.四元。
世華、華信是最會賺錢的銀行
開發今年最積極的就是合併證券商,最可能的合併對象就是大華證券,以彌補無法承做承銷業務的不足,另外,黨營事業持有開發的比率越來越低,劉泰英也積極引進宏電等新股東,以鞏固自己董事長寶座。
其他營益率在二成以上的金融業有華票(五六.四三%)、國票三七.○三%)、復華(三一.五九%)、中聯二七.二五%)、世華(二四.○七%)、華信(二二.一三%),以商業銀行來看,世華、華信顯然是最會賺錢的銀行。
世華拜早期負責證券交割銀行的角色之賜,擁有其他銀行所沒有的低成本活期儲蓄存款資金,資金成本遠比其他銀行低,使得其存放款利差高達三.九%,較同業二%、三%高出甚多,這也是世華最大利基所在。
今年第一季世華的稅前純益二十七億元,每股純益將近○.九元,在上市銀行裡表現不差,世華主管認為,世華的利基是十分靈活,以開辦信用卡業務來說,世華為了延攬屬性相同的人才,以轉投資方式成立華卡企業公司,重新引進一批人員,專門負責信用卡業務,這批人的薪資結構、工作性質、時間跟原來銀行不同,主打的虛擬卡一推出就十分叫好,更掀起同業跟進的風潮。
華信銀行最受矚目的就是低逾放比,不到一%的低逾放比是該行創行迄今堅守的原則,主要高級主管幾乎來自花旗銀行,使得華信外商的色彩濃厚,一開始主打消費金融,建立消費金融市場的地位,也使得該行在金融風波中受傷較少,高資產品質,吸引外資買盤,曾經是紅極一時的外資概念股。
富邦後勢強勁大有作為
今年華信推出國內銀行首創的 MMA 理財管理商品, 結合理財型房屋貸款、股票投資及債券型基金投資,幫客戶做帳戶管理,目前已有四萬多客戶,這項商品已被華信視為制勝武器,目前同業也有類似的商品推出,一場帳戶管理爭霸戰在新銀行間悄悄開打。
金融業營利率在一○%以上的有富邦銀行、中華銀行、中銀、台北銀行、中信銀、中產、萬通銀行、大安銀行、台灣企銀、玉山銀行、台北商銀、交通銀行、富邦保、亞太、台新、安泰、國壽、南企、萬泰、華銀、台產,如果刪除逾放比在三%以上的金融機構,就剩下富邦、中銀、北銀、中信銀、萬通、大安、玉山、交銀、富邦保、台新、國壽。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跟花旗宣布策略聯盟的富邦集團,將來在消費金融市場和富邦銀行處於競爭地位的花旗將成為合作的夥伴,更可能一起進軍國際金融市場,富邦第一季營益率一七.八三%,去年每股純益一.二元,在上市銀行裡表現不錯,將來和花旗合作關係展開後,富邦應該有更好的表現。
老銀行裡面,中銀、中信銀、台北銀行、台北商銀、交銀都有一○%以上的營益率,這幾家銀行的業績也都不錯,中信銀去年世代交替,辜家第二代辜仲諒交接總經理,辜仲諒積極在媒體曝光,打造中信銀的形象,使中信銀展現活潑的形象,加上在網路、通訊投資布局積極,也是外資的標的股之一。
高銀、一銀是轉機潛力股
其他營益率低於一○%的金融業,有些已經擺脫包袱,即將開始展現經營績效,有些則是已經準備被別人合併,或是飽受逾期放款之苦,在邊緣掙扎,未來營運比較會有轉機的是高雄銀行、一銀,高銀去年最受注意的就是民營化後,大舉打消呆帳,讓銀行一口氣虧損十二億元,同時也把逾放比降到二.七六%。
高銀這種美式銀行管理方式,也讓股價生色不少,今年第一季每股純益仍是赤字的銀行,股價還能夠在十五元以上,主要是不少投信、法人看好將來發展,因為高銀的資產品質轉好,將來賺的錢都會實實在在反映在股價上,董事長陳建隆是金融界頗為看好的專業經理人。
一銀是目前三商銀裡面獲利表現最好、逾放比最低的一家,董事長陳安治說,未來三年都將積極打消呆帳,讓逾放比下降,三年後在員工退休補償金提列完畢後,每年會自動多出十九億元盈餘,加上呆帳打消後,未來賺的錢自然會反映出來,不會被呆帳稀釋掉,三十幾元的三商銀已具備長期投資價位。
包括東企、華南保、竹商銀、中興銀、匯通銀、中央保、高企、台開等營益率四%以下的銀行,高企、台開還出現負數,都是曾經出過問題或是經營壓力重重的金融機構,最近爆發授信弊案的中興銀,帳上的逾放比為三.七三%,但是金融局金檢出來的逾放比竟然高達九%,中興銀隱藏呆帳應該是部分高逾放比銀行業的縮影。
以中興銀的案例來看,金融業最差的情況就是這樣了,經過這次大調整,金融業將出現強弱分明的走勢,強者越強、弱者更弱的局面將會更明顯,會賺錢的銀行,經過這波震盪、洗牌後,投資價值已經浮現,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