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網的段曉雷、TransMedia 的李廣益、BroadVision 的陳丕宏,以及投資數十家企業的矽谷名人陳五福相繼回台灣訪問,這些海外學人帶回來許多創業成功的案例,每一個人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創造出驚人的財富,這些不僅是傳企業窮極一生也賺不到的財富,對於這些在網路事業成功的人,說不定也是從來沒有想過的。
「電子商務的交易金額將由一九九七年不到三百億美元,成長到二○○三年的一兆美元,企業若抗拒電子商務勢必被淘汰。」
「美國上市公司的網站,不到一年成長十倍;美國雅虎公司的股價,不到一個月漲到一百四十美元。」
「華文入口網站增資一波波,投資者競相爭取,使得增資金額皆較原先預期超出許多。」
如果在過去幾個月當中,你沒有聽到或看到過類似前面的一些言論的話,那麼我想你要不是住在深山裡面,就一定是個不翻報紙、不讀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的現代原始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網際網路業的面貌已經大幅改變,幾年前,如果有人在線上討論區中談到任何與網路商業化有關的議題,就會被其他網友群起攻之。但是,現在情況已經完全轉變,網路商機或網路商業行為,成了網際網路唯一值得被討論、被報導以及被關心的理由!
不僅如此,網路也逐漸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除了上網人口不斷增加,許多人已經習慣不使用傳真機,直接以電子郵件傳達訊息,許多溝通在網路上進行生活的面貌正逐步轉變中。
不僅如此,網路業創造出來許多新貴,而且都是年紀很輕的人,只要這些人一出現、一講話,就是相當熱門的話題,網路占據了許多媒體的版面,成為所有人追逐的焦點。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這個問題其實一點也不難回答。因為自從十年前開始有全球資訊網,五年前 HotWired 網站開始刊登第一則付費廣告,兩年前 IBM開始率先喊出比 e-Commerce 還廣泛的 e-Business 的口號之後,網路商業化的先期浪潮就和當時成功登陸月球後一樣,大眾對於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一旦被激起,就再也不會停止了。
網際網路的開放架構與精神,以及其分散式的運作方式,使得原本就追求最佳成本效益的商業行為,與網路的結合變得極其自然。不過,有關網際網路可以如何讓企業節省營運成本,與擴大市場規模的討論與施行還沒有進入高潮,網路商業化的發展浪潮突然一下子就變成了讓人瞠目結舌的駭浪驚濤了。
其中,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可能就是美國的股票市場。
相信你一定聽過不少美國與網路相關的企業,在掛牌上市的第一天,股價就連續翻了好幾番的故事。而大多數的媒體也從來不吝惜報導,有多少成立才短短幾年的公司,只是懂得利用網路來販售相同的產品,就在營業額遠遠不及的情況下,股票市值迅速超越了經營幾十年的傳統業者。當然網際網路又造就了多少名年輕新貴、多少位億萬富翁的消息更是時有所聞。
還有,您一定聽過許多有關投資網路股大賺的報導,尤其是在美國飆漲的網路狂潮中,就有人因為不小心買了幾百股或幾千股網路股票,結果竟然賺了幾十萬美元甚至上百萬美元,因為這些網路股不僅股價暴漲,而且還分割了好幾次,難怪投資人可以大賺。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網路致富的情節都是發生在國外,但是國內大眾對這樣的訊息也不會感到陌生。甚至國內也已經有許多企業開始大規模投資國外的網路事業。
至於國內網路事業的經營者,在看到國外同業如此風光的情況下,當然也是不甘寂寞,紛紛放話要求國內相關單位應盡速修改法令,以利網路股上櫃上市,否則將「不排除赴美上市之可能」。甚至在幾個星期以前,在獲知政府已經明定網路資訊相關產業的中央主管機關為工業局之後,仍有部分網路公司還是決定不改赴美集資上市的初衷,一副「你不要我?我還不希罕你」的模樣。
想要在美國股票上市真的那麼容易嗎?我想等到這些國內業者真的去試了之後,我們也許會有更明確答案。不過由目前美國當地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可能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因為所謂的網路產業,其實已經愈來愈像是一場金錢遊戲了。
美國上個月初才剛出版的《網際網路泡沫》( The Internet Bubble )一書中,作者 Anthony Perkins 與 Michael Perkins 兩兄弟,就訪問了許多專門協助網路公司成立與發展的創投業者。這些創投業者雖然很可能是這波網路泡沫幕後的主要「吹手」與受益者,但是許多創投業者的表白仍讓人感到十分意外。
「我們正身處在有史以來最過度投機的行為中,」指標基金( BenchmarkCapital )的 Bob Kagle 說。「許多公司早在證明他們自己有能力,或是知道該如何面對市場法則之前,就已經被撒了一堆錢在身上。」
「我們已經停止努力真的去成立一家公司,」 Oak Investment Partners 的Bandel Carano 則這樣表示。「我們把我們的力量放在建立股價上,因為你很快就可以做到。你可以找一群團隊,編一個故事,然後快速致富。」
這一對在矽谷打滾多年的兄弟作者認為,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原有的五百家汽車公司,現在只剩下零星幾家的歷史改變,也會發生在網路產業上。而就算十到二十年之後,真的有些網路公司能夠轉虧為盈,它們屆時的股票價值也不會像現在一樣高。
Perkins 兩兄弟認為,今天想要購買網路概念股的人,只不過是在進行一場假定別人會以更高的價格來買你手中股票的賭局而已。
當然不能否定的,許多創投業者的眼光以及努力,也對於人類未來生活的推動以及文明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否則我們不可能在像是雅虎這樣一個單一網站上,享有如此多樣化的服務;我們也不可能重新掌握消費者應有的自主權,由我們自行決定想要的商品與價格。
網際網路產業或許的確有光影及泡沫的存在,但是它們並不會掩蓋網路的影響層面勢必愈來愈龐大以及深入的本質。在這個真實與虛幻經常並存的時代裡,每一個人都該更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價值與責任。
(邱元平現為知世網路知識長,歡迎共享「一周網事」 http://www.eurekais.com.tw/net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