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是台灣最被看好的高成長金融事業,但是,從去年國揚、新巨群一連串的地雷股事件、到剛剛爆發的東港信合社擠兌,每一件金融弊案,都有不肖投公司的名字跟著上報,而且,有幾家過去形象良好,被社會大眾視為「模範生」的基金公司,竟然「身先士卒」,成為金融弊案的主角。
萬國、大信、法華理農率先陣亡
這群冒著青春痘的「有為青年」,在去年金融風暴聲中,有幾個已經被證明為問題學生,提前出局了。算起來,法華理農是第三家「陣亡」的基金,在此之前,萬國投信被證期會查到索性換老闆改名,成立才不到一年的大信投信,也在去年因為大老闆葉輝涉入國揚、新巨群風暴,而易手改名為富鼎投信。
已經改名為寶泰投信的萬國基金,在立法委員游淮銀主導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惡名昭彰。萬國投信當時成為證期會緊密追蹤的對象,旗下的鑽石基金,與游淮銀所持有寶祥、東企等股票關聯從未間斷,公司總經理不斷換人,最後,證期會索性將鑽石基金的經理人,以涉嫌炒作股票移送法辦。
今年元月,台北地方法院將萬國投信兩位經理人連聰德與李鴻昇,分別依違反證券交易法判處七個月、五個月的徒刑,並且都未獲緩刑。兩人所犯罪行,就是在八十六年三月,以鑽石基金名義連續高價買入,明顯影響寶祥特股價,也就是外界所說的炒作拉抬。
富邦投信績效排名竟然敬陪末座
而最令人感到遺憾的,莫過於富邦投信了。富邦投信以資產規模來計算,至今仍然是排名第三大的投信公司,但是,富邦投信去年連續踩到國揚、新巨群地雷股,成為金融風暴當中,受傷最慘重的大型基金公司,龍頭富邦基金獲利排名,從九七年的第五名突然掉到第五十一名,年度虧損一三.五%,傷透投資人的心。
今年股市大漲,富邦表現不僅沒有起色,而且繼續往下掉,掉到旗下大多數基金全數墊底的慘狀。
剛剛公布的六月績效評比,富邦基金年報酬率虧損一二.二%,十家在封閉型金當中排名第九,只贏了被停業的法華理農基金,至於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的獲利評比,不是吊車尾就是敬陪末座。
另外,在七十三支成立超過一年的開放型股票基金當中,獲利排名第一的京華外銷基金年報酬率六八%,第二名的長安基金報酬率四二%,但是富邦四支股票型開放基金,富邦高成長獲利僅二.七三%排名第七十一名,幸福基金虧損○.二%排名第七十二名,富邦八八虧損一.五七%排名第七十三名,三支基金手牽手敬陪末座,只有富邦長紅排名第五十三名,可以說是三十家基金公司當中,表現最糟的一家。
王傑要辭卻辭不掉
為了對這個鴉鴉烏的成績表示負責,富邦投信投研部協理王傑早在一個月以前就已經向董事長蔡明興請辭,但是,辭呈還未批下來,就爆發東港信合社擠兌,扯出由華隆翁大銘出面籌組的法華理農投信停業,接著連帶爆發出富邦投信持有八萬張華隆股票的事件,富邦投信再度被捲入金融風暴,王傑縱使想辭職也走不掉了,只得留下處理善後。
富邦投信在去年國揚、新巨群風暴當中,是直接涉入地雷股最嚴重的基金公司,好不容易擺脫風暴,今年卻又意外被法華理農事件掃到,可以說是流年不利,諸事不順。
事實上,富邦在今年第一季這波塑化原料上漲的行情,掌握的買進時點相當不錯,也提早布局,使今年第一季的富邦旗下基金績效表現突出,不過,可能被這波研判正確的勝利感沖昏了頭,據說當時,富邦的電子研究員出去演講,都在講化股如何好、如何好,根本忘了還有電子股的存在。
由於對塑化股過度樂觀,又對電子股排斥,使得富邦旗下基金錯失電子低檔布局的最佳時機,第二季電子股異軍突起,富邦旗下基金的績效由強轉弱,導致王傑請辭。
熟悉內情的人士指出,王傑雖然沒有管基金,但是,他在決策上參與程度頗深,他請辭是對基金績效的成敗負起責任。
嚴格說來,富邦這次會對塑化股如此情有獨鍾,主要的原因是從國喬石化挖了一位林姓業務主管,該名主管目前在富邦創投,由於該主管的加入,使得富邦對石化產業掌握速度相當快,也對塑化景氣深信不移,卻也造成富邦投信對塑化介入太深,無法脫身。
在法華理農的事件中,社會大眾赫然發現,即使社會大眾早就風聞法華理農的惡劣名聲,「國營」的農民銀行仍然毫不猶豫將高達六.九億元的資金,交給法華理農。這不禁讓人體會到,基金公司如果與政治人物結合,產生的力量實在驚人。
在目前三十家基金公司當中,由立法委員擔任負責人的有泛亞投信楊文欣(前省議會副議長、現任立委),大眾投信陳瓊讚(國民黨組工會主任、現任立委)、寶泰投信曾永權(現任立委)、以及元富投信王志雄(現任立委)。政治人物兼任投信董事長,雖然不必然代表有任何不法的嫌疑,但是,法華理農的事件,卻讓社會大眾驚覺到,如果金融與政治力量牽扯不清,對於投信來說絕對不是好事。
法華理農事件,也暴露了基金市場另一個金額龐大,但是卻缺乏管理的陰暗死角,那就是「債券基金」,債券基金是因為替大戶節稅所產生的產品,基金公司大戶收取資金之後,轉而買進政府債券、公司債,同時,更大量將資金存放在銀行定存帳戶。
在債券基金剛剛興起的前幾年,曾經有不少基金公司將定期存款存放在信用合作社、地方金融機構,或是績效不佳的小型銀行,當然,像法華理農那樣,把錢存放在財團自家經營銀行的例子也所在多有。去年股市重挫、銀行擠兌,使得債券基金存戶的警覺意識大幅提高,紛紛要求基金公司提供定存銀行的明細,以「市場力量」導正了債券基金的亂象。
最近證期會主委林宗勇表示,將修法禁止投信將資金存放在信用合作社、具有財團轉投資關係的金融機構,應該是對債券基金的安全更進一步的保障。
投信公司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原本以追求「長期穩健」為首要目標,但是基金公司本身瞬息萬變,難免讓投資人覺得,「長期穩健」不過是個難以企及的夢想。去年是投信公司人事變動最劇烈的一年,《今周刊》曾經在三月做過調查報告,扣除剛剛成立的基金公司,去年初至今有十二個投信總經理跳槽、或是被換掉,比率高達所有投信公司的一半。投信公司總經理平均在位的任期,只有十六個月,其中資歷超過兩年的只有六位。
總經理像兔子一樣不斷換窩,下面的專業經理人,能夠在一個位置做滿兩年的,就成了前朝遺老。基金經理人像走馬燈一樣變換,說要如何能夠長期照顧投資人的資金,恐怕就沒有什麼說服力。
人事變動這麼劇烈,各種問題自然跟著出現。許多基金界的「模範生」,在很短的期間內突然變成吊車尾的問題學生。除了上述富邦基金績效「豬羊變色」之外,基金規模的排名,也是震盪,早年中華、建弘、光華、國際四大基金公司,以基金資產規模來排名,而今只剩中華仍然一枝獨秀,建弘、光華分別為第六、第八名,而國際投信則已經被擠出十名之外。
經過了去年、今年的震撼,能夠屹立不搖、沒有涉及不法的投信公司,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是值得信賴的夥伴,從「淘汰」的角度來看,這一連串的風暴,對於基金公司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許多投信公司都是「一言堂」,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買股票完全沒有制衡機制,基金投資的標的,與集團其他事業買的股票竟然也都一樣,這樣的基金公司,一遇到風吹草動,當然會爆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