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個衝擊,則來自終端產品因加徵關稅導致漲價,需求因此受到壓抑,品牌及通路客戶下單力道隨之放緩。陳立宗描述「當本來有一億雙的訂單變成只有九千萬雙時,少掉的一千萬雙不會是等比縮減,大家會積極搶單。」
在川普宣布「解放日」的隔天,陳立宗通知主管,連假後上班日要開會,更立刻盤點因應對策。他透露,接下來要嚴格管控成本,「保持最好的生產彈性,把固定成本快速調整為變動成本;能轉外包的就考慮先轉為外包。」
雙重夾擊下,結果就是代工業者付出獲利縮水的代價。包括永豐投顧、第一金投顧、富邦投顧在內的各種研究報告都已經指出,對等關稅實施的結果,對獲利影響將是直接可見(詳見表格),永豐研究估計整體企業獲利,若以承擔關稅轉嫁五%至三○%,將下修五%至八%。
一位豐泰老臣直白指出,這次比新冠疫情嚴峻,「因應難度更高。」車燈王帝寶特助許智博清明連假忙著與美國客戶聯繫,追問要不要討論,「客戶都回覆『更明朗一點再說』,海關都還搞不清楚怎麼計算關稅!」
許多台廠和帝寶、豐泰一樣,憂心卻又只能觀望,靜待客戶的指示。
但也有主動出擊的業者。高達九成營收在美國的裕慶,早自去年十月起就超前部署,「我將大陸半成品送來台灣繼續做。」廖昭宜說,裕慶在中國先將展示架的鋼管鋸完,完成金屬沖孔以及螺絲組裝等流程,剩下的銲接、烤漆、包裝等難度較高、需要自動化輔助的步驟就送回台灣再做。
儘管如此一來,多出兩到三周的物流時間,貨運成本也增加八%,廖昭宜算盤一撥,「還是比適用中國出口美國的關稅划算。」
川普打關稅戰,勢必逼迫像裕慶這樣,在中國仍有生產基地的台廠,必須考慮搬離中國,「除非你做得到中國內銷市場生意。」像是,在中國福建還有三個廠的豐泰,去年就接到最大客戶Nike的指令,要求關掉一個廠以降低中國產能。左右為難的豐泰,最後是靠著中國在地品牌安踏下單補上產能,順利解決難題,「這個廠自此改為專做內銷。」一位擔任中國製鞋廠的台灣高幹透露。
專做汽車扣件的世德則有不同的對策。打從川普高喊美國製造,客戶要求世德「美國設廠」的聲量愈來愈高,董事長陳光裕一面與客戶談判,攤開美國生產成本,訴求價格必須有所調整;一面開始四處找地、看廠。
直到美國客戶鬆口,讓世德享有「local price」而且是兩位數的價格調整,陳光裕心中大石才落了地。一開始世德小心翼翼規畫美國產線,而且只先投入一半產能,等到「local price」的調價保證確認,才決定加速擴充產能,「世德現在在美國生產的產品,統統不用稅,外面進來的都要加二五%來跟我競爭,美國生產,對我反而是好事啊!」陳光裕說。
經過「美國製造」加上「高關稅」夾擊,陳光裕的體認是,「你跟美國做生意,你就一定要去美國。」
但對利潤幾乎多被品牌廠鎖死,同時高度仰賴人工生產的運動鞋代工業,前進美國卻是極其難吞的一帖藥方。
以上市櫃五大製鞋業中,銷美比重高達四六%的豐泰為例,十年前,Nike就曾寄望豐泰生產模式可以在美國落地設廠。為了Nike的期待,豐泰曾派一組工程師前進美國傳授製鞋製程,「Nike以為可以自動化生產,最後還是豎白旗。」時隔十年,製程的自動化程度提升了,Nike舊事重提,但是「答案還是一樣:不划算。」豐泰老臣透露。
川普的關稅戰,讓Nike把生產基地搬回美國有了迫切性。Nike的主要代工廠除了台灣的豐泰、寶成,還包括中國、韓國的鞋廠,但主要生產基地經過川普子彈掃射,越南調為四六%、台灣三二%、印尼三二%、中國三四%,連印度也調為二六%。以Nike四成多的毛利,利潤抵銷幅度勢必劇烈。
不只製鞋業,過去幾年從中國出走,轉移生產基地到東南亞各國的代工產業,只要主力市場是美國,都進入川普的射程之內。
眼下,美國境內的搶購、囤貨奇景正在發生,正是基於未來手機、筆電、運動鞋、遊戲機等品牌價格都將大調漲的預期心理,如何轉嫁成本,品牌公司接下來很快就會找上供應商、代工廠洽談。
「爭取local price」不失為可行辦法,世德是美國通用汽車的一階供應商,同時也是汽車扣件的唯一供應商,因此讓陳光裕和通用有談判的籌碼,得以爭取到調價,「視為在地生產,反映在地成本,適用在地價格。」
不過,豐泰的經驗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進美國談何容易,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挑戰。隸屬遠東集團的紡織大廠宏遠興業是早早前進美國的紡織業代表,當時以為可就近服務像是Nike、露露樂檬(Lululemon)、哥倫比亞(Columbia)等美國客戶,沒想到客戶卻因成本高,不買單;直到摸索出軍用服飾作為市場切入點,才得以轉虧為盈。可見前進美國未必是營運安穩的保證書。

行政院針對川普關稅因應策略的記者會,比原定時間延後一日。而專家認為,接下來的台美談判更會是一段漫長過程。(攝影/劉咸昌)

裕慶董事長廖昭宜重新配置生產基地,執行分散風險策略來因應川普關稅變局。(攝影/蕭芃凱)
不再重押單一市場
裕慶、友鋮:要降低北美營收
回到裕慶,廖昭宜除了調整生產基地比重,更積極採取「分散風險」策略。裕慶在北美市場營收高達九成,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是勢在必行。他的目標是未來三年內「將北美市場營收占比降到六成五、中國提高到兩成,其餘則由日本和歐洲貢獻。」
另一家生產特殊規格車用螺絲的友鋮,北美營收占比高達五成,董事長張宏誠也認為,不能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預計三年內把北美營收降到一半以下,並積極開拓日本、東南亞及歐洲市場。
張宏誠認為,友鋮產品以車用螺絲為主,不免過度集中在單一市場,未來有意透過併購或投資手段跨足其他螺絲產品;目前已鎖定國內產品互補的小型螺絲廠或是精密機械公司,希望從車用擴到其他領域。
加徵關稅政策雖然已經箭在弦上,但陳立宗懷疑,「看似無差別式地加徵關稅,將導致通膨疑慮,恐不是美國市場承受得了的。」迄今美國物價節節高升的壓力,已讓美國人民不滿與吃不消,他預言「接下來會有豁免陸續出籠。」
面對變局,身經百戰的許智博委婉表明「課徵二五%已經確定,台廠向來都只有被要求降價的份。」cost down再cost down是台灣代工廠的宿命,這次也一樣,他相信,台廠和帝寶一樣,儘管憂心,還是能以高度的調整力與彈性應變,只待浴火之後,仍是一條好漢。
科技業 筆電代工難搬廠 網通赴美恐變負毛利
家住加州聖荷西的小馨(化名),在美國總統川普於美國時間四月二日宣布「解放日」後第二天,就衝到3C賣場去買iPad,她被店內一路排到店外的排隊人龍嚇到,「從來沒見過這種盛況」,大家都在搶購筆電、監視器、手機ÿÿ。晚上赴約跟朋友吃飯,小馨又發現,去年下半年起就嚷著要買新車卻遲遲未行動的朋友,居然當天白天下訂一輛新車,即使車商加價也管不了這麼多。
這些正在發生的商品買氣,背後都跟川普發動關稅戰脫不了關係,搶購的人潮都跟小馨一樣,認定接下來要進口美國的商品,「課了高關稅後,一定會漲價、變貴。」
筆電、手機....,是否漲價,由蘋果、戴爾、惠普這些品牌大廠傷腦筋;但是和碩雙執行長之一的鄧國彥提醒,高關稅的實施帶來額外的成本,不管對客戶或是組裝廠,都會導致必須提高產品售價、降低產品競爭力,從而影響市占率。
雙殺的結果,台廠勢必面臨是否因此被客戶砍價,或是被要求移往對等關稅相對低的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墨西哥設廠的大哉問。
這兩個問題,全球兩大筆電生產龍頭──廣達、仁寶給的答案,暫時都是否定的。
一位筆電代工大廠高層私下解釋,筆電的供應鏈太長、複雜度太高,「這個產業從來不曾因為一個重大消息就馬上改變所有的計畫,大家都需要跟客戶把所有的可能性搬上檯面來討論,再決定下一步。」

代工廠仍尋求豁免機會
關稅生效前「能出貨就盡量出」
目前科技業對於對等關稅「附件三」中,出現的「豁免通道」寄予厚望,這條9903.01.34條款,明列「美國成分」超過二○%就可以豁免關稅。
一位代工大廠高層分析,不論是車用電子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伺服器,想避開關稅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整機在美國生產,而是「在美國生產主機板」,因為CPU、記憶體或是GPU這些高單價的美國品牌元件,都是透過SMT(表面黏著技術)「打」在主機板之上,主機板的美國成分含量本來就高,問題是「美國哪裡有這麼多SMT可以生產主機板?」此外,「美國海關對美國成分的判斷標準,不是完全透明,現在沒人知道光靠主機板在美國生產是不是真能躲掉對等關稅。」
另一位代工大廠高層則透露,目前的確已有部分客戶要求「在對等關稅生效前,能出的貨就盡量出」;至於若客戶要求降價,「組裝廠毛利本來就低,最多只能降價二%。」
筆電之外,輸美比重高的網通業產品,被認為是另一個重災區。啟碁、智易、中磊、智邦、正文等網通廠,美國業績占比平均達五成,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中國、台灣、東南亞,在這波對等關稅中,菲律賓被課十七%,越南則高達四六%,一旦被客戶要求分攤成本,恐不是二%能打發的。

和碩執行長之一鄧國彥認為,未來景氣有疑慮時,企業更需要加強現金流管理、儲備應變資金。(攝影/陳永錚)
網通業銷美比重高
生產基地遷往低關稅區是解方
正文科技執行董事楊正任則直言,網通業生產基地關稅拉這麼高,客戶「不可能出貨」。他判斷「東南亞高關稅不會是長期局面,接下來幾個星期談判就會明朗,」在未明朗之前,未出貨的產品就是暫停,「畢竟,川普變來變去的,沒有人願意現在衝第一個去繳關稅。」
銷美比重超過四五%的啟碁面對「川普威脅」,早在三月初就開始跟客戶討論,也沒料到關稅居然如此之高。啟碁永續長林夢如透露,「啟碁會啟動新(製造)據點」,但私心更期待越南能盡早跟川普達成協商,「如果越南能暫緩關稅,我們就比較有彈性調整。」
豈料,越南雖第一個跳出來提出「零關稅」,並希望川普延後實施新稅,但美國白宮的貿易高官四月八日已強硬表態,「零關稅還不夠!」
川普除了想解決國外產品傾銷進美國的問題,也企圖復興美國製造。但對「毛三到四」的科技代工業,赴美設廠幾乎是不可能任務。一名網通業總經理坦率表明,去美國生產的成本太高,「如果網通產品在美國生產,會變成負毛利產業。」
目前,幾家網通大廠已透露,考慮前往關稅加徵相對低的菲律賓設廠。
儘管毛利低的網通產業不敢進美國,但產品涵蓋面廣的電子五哥,像廣達的伺服器後段組裝廠早已在美國運作多年,緯創、鴻海則已宣布將在美國成立擴增或成立新的生產據點,英業達與和碩也認真考慮成立美國廠。車用LED廠聯嘉更早就在美國設廠,就近服務客戶,總經理黃昉鈺已表示「正在加速推動密西根廠的自動化生產」,希望零關稅的密西根廠能快速發揮Made in USA的貢獻度。
一旦台廠開始思考生產基地配置,鄧國彥建議,台廠可以考慮將部分生產基地轉移到關稅影響較小的國家或地區。例如,無關稅(美國、墨西哥)或低關稅(巴西、新加坡)的生產基地,替客戶降低關稅成本。
另外,在未來景氣有疑慮陰影下,鄧國彥認為,台灣廠商也應加強現金流管理,確保有足夠資金應對突發情況,甚至是考慮建立備用應急資金;不過,他認為「對生產效率和技術能力的投資還是很重要,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面對這場變數,台廠只能先配合客戶備庫存,一面緊盯各國與美國談判進度,一面觀察美國民怨沸騰後,是否會讓川普減緩關稅力度。說穿了,業者能做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