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第一艘國造萬噸兩棲運輸艦《玉山軍艦》,職司兩棲作戰、外島及離島運補、災難救援等任務,如此陽剛的艦艇與女力,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
玉山軍艦創下好幾個第一,不僅是台灣第一艘自力建造的萬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也是第一艘在設計階段融入工業設計概念的國艦國造艦艇。
更特別的是,在這艘國造軍艦的設計團隊中,帶進工業設計概念的就是女性,她是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產業處的艤裝組工程師陳婷貽。
經濟部旗下法人船舶中心,參與海軍磐石艦、沱江艦、玉山艦設計案
今年1月在高雄和煦陽光下,《今周刊》訪問團隊走進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中心)的高雄辦公室,迎面而來的是歷年來船舶中心承接設計案的各式軍民船艦的模型,從海巡署第一艘600噸雙體巡防艦、海軍《沱江軍艦》、海軍新型救難艦,到同樣是國艦國造的海軍油彈補給艦《磐石軍艦》都有。
同樣迎接我們的,還有海軍玉山軍艦的模型,以及船舶中心當年肩負設計重任的工程師陳婷貽。
時間回到2015年,海軍鑒於主要登陸艦艇船齡都超過40年,為因應現代化兩棲作戰需求,在國艦國造政策下推動「鴻運計畫」,擬建造多艘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
▲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及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共同設計的海軍玉山軍艦(模型)。(圖片來源:陳睿緯攝影)
玉山艦是我國自力建造的最大噸位海軍兩棲艦艇,滿載排水量達一萬噸,由船舶中心於2015年度完成設計作業,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台船公司)2019年5月動工、2021年4月下水,2023年6月成軍。
今年3月在船舶中心服務將滿十年的陳婷貽,當初完全沒想到,自己雖非造船本科,不但進了船舶產業,而且進了船舶中心的第一個設計案,就是海軍玉山艦。
她從雲科大工業設計系畢業,捨科技業、進造船業
陳婷貽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沒像不少同學投入如日中天的科技業,而是進入家鄉高雄的民營造船巨擘中信造船,擔任艤裝工程師。
她在中信造船的一年裡,開啟了對造船業的認識,更埋下日後進入船舶中心的種子。
「那時我們繪製的圖(船舶設計圖),都要送回來聯設(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的前身)審圖。我的印象是,以前我們的圖,常常回來是『滿江紅』,很多意見要溝通協調。」
▲陳婷貽是船舶中心第一位有工業設計背景的船艦設計人才,她參與設計的玉山軍艦也獲得中國造船學會的2023年最佳船舶獎。(圖片來源:陳睿緯攝影)
財團法人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是1970年代由經濟部、交通部及國防部共同發起,1976年成立,提供船舶工程規畫、工程設計、研究發展、技術服務及知識整合的服務,目標是培植國人自力設計船舶的能力。
船舶中心與海軍的關係密切,早在1970年代末期就參與海軍的重要造艦計畫,到了21世紀則先後參與了磐石艦、沱江艦、玉山艦、新型救難艦等國艦國造艦艇的設計作業,並於2011年更名為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她非造船本科,沒想到進了台灣船舶設計重鎮
陳婷貽回憶,「我在船廠待過,所以認識了聯設,以前也有問我同事,說造船界對於工業設計沒有需求嗎」。
他們回答,「聯設是台灣唯一做船舶設計的,有做船的外觀或是內部配置都有。但同事也說,聯設只收招收造船本科生,『你應該是不太可能』。」
萬萬沒想到,陳婷貽離開中信後,轉換跑道沒多久,就因為船舶中心在招募有工業設計背景的人才,因緣際會重回這一行。
2015年3月,陳婷貽成為船舶中心的一員,第一個任務就是加入海軍玉山艦的設計團隊。
船舶中心船舶產業處處長陳俊廷說明,軍艦設計流程通常有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合約設計及細部設計等四個階段。
玉山艦是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海發中心)及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共同設計,其中海發中心負責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的前半段,再交由船舶中心做初步設計後半段與合約設計,最後由承包建造的台船公司做細部設計。
▲海軍軍艦的設計流程。(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海軍官網)
陳俊廷說明,他從多年艦艇設計經驗發現,在設計流程中的合約設計及細節設計階段,需要投入的時間及人力最多,原因不外乎是傳統造船設計是以工程思維主導,通常工程師在做完艦上各種裝備等功能導向的規畫後,才回頭處理是否符合船身負載、或是符合業主提出的整體條件。
其次,傳統船舶設計是用2D工具,但船舶不論是外觀或內部都是在立體空間(3D)。業主(客戶)若非經驗豐富或受過專業訓練,否則通常不易從2D圖樣看出船艦的3D設計細節,因此很容易拉長在設計階段的來往溝通時間,甚至造成整體設計時程延誤。
若能引進工業設計觀念至船舶設計流程,同時改用3D設計工具,再從軍艦外觀下手,再研究如何放進各種裝備,就能節省更多時間及人力。
因為如此,他對外開出了工業設計背景的徵才需求,找到了陳婷貽。
玉山艦艦橋的設計巧思
陳婷貽參與玉山艦設計案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海發中心給予的初步設計成果,再與海發中心工程師、艦隊代表反覆溝通、討論後,從全艦外觀開始繪製,「我需要知道他們對空間或戰系(戰鬥系統)的需求,幫助他們做額外的想法設計」。
「他們會說明造玉山艦的緣由、國外案例、類似噸位軍艦的形式、要有什麼運輸功能等等,讓我有個方向,我再賦予一個我自己的故事給它。」
從工業設計背景來說,她舉了一個實際例子,就是在玉山艦的艦橋左右兩端,在顧及駕駛室官兵需要能看到艦尾,艦橋寬度又不能超過艦身的限制下,最後找到的平衡點。
「玉山軍艦(艦橋)有個往外翻的小折,因為有最大船寬,艦橋不能再往外擴了,所以我沒有影響到船寬,但還是讓你可以看到後面(艦尾)。像這樣就是工業設計的人可以幫你解決問題。我解決了一個小問題,而它還是包含在我的整體外形裡。」
▲海軍玉山軍艦的設計巧思,除了在內部生活艙間,外型也是重點,例如艦橋左右兩端的外型彎折。(圖片來源:劉煥彥攝影)
艦上生活空間、緊急應變動線,都要從零開始設計
其次,她也在艦內生活空間的規畫上投入不少心力。
「內部的空間配置,像是餐廳啊、配餐間,這些動線跟人因(人因工程)都是設計師要考量的,像是煮菜,從流程、動線、廚房食物的位置,都要去安排,都要通盤考量。」
工業設計在軍艦內部的設計應用,不止於此,還涵蓋了安全逃生及救火救難的應變處理。
「像艦上修理班的裝備很多,你要考量他們如何跑到裡面拿裝備、到出來把裝備都穿好,而艦上空間相對狹小,你要設法編排到艙間去。」
「他們很像救生員,本來沒有穿任何裝備,跑進去後可能頭盔、氧氣瓶都要穿戴完畢,出來就可以去救難。我們要幫忙安排動線,縮短他們的應變時間。」
「這些就是在國艦國造下,我們自己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我們設計才需要做到這一塊。」
▲海軍玉山軍艦的生活艙間。(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設計師要去想,如何跟工程師溝通,我自己有很多功課要吸收」
從玉山艦開始,到後續處理其他類型軍艦的設計案,陳婷貽逐漸培養出能配合造船第一線的設計眼光,拉近各種船艦在設計面與生產面之間的距離。
「我開始理解,國內造船廠的焊工或技術能量到哪裡。有時候我會想做出超乎目前技術能做的事情,那可能(船廠)還達不到,可能還需要時間,我就得推到我們現有技術做得到的事情去執行。」
「他們(船廠)工程師會給我回饋,例如像結構或焊工的,各有他們的專業背景在裡面,讓我知道可能有些設計台灣(船廠)做不到,可能是人才、技術或設備上的局限,我就要想其他的折衷辦法。」
「我們設計師要去想,如何跟工程師講,我自己有很多功課要吸收,可能要有一些相關背景,才能跟他們溝通,把協調做得更好。」
▲陳婷貽在台船公司的玉山軍艦工作現場。(圖片來源:陳婷貽提供)
從菜鳥工程師變團隊負責人,更獲業界優秀青年工程師獎
陳婷貽也回憶,在雲科大求學時,老師對於工業設計的這段話,讓她至今都印象深刻。
「學工業設計的同學,通常不會局限未來去哪裡,除非你對特定領域有很大興趣,例如對交通工具,或是對家俱,你可能在學校時就會往那個方向去。」
「我一進這間學校,老師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說,小到迴紋針,大到航空母艦,其實裡面都有工業設計的人才在執行!依你的興趣,你想要做的產業,其實都有可以發揮的舞台。」
▲玉山軍艦是海軍第一艘國艦國造的萬噸兩棲船塢運輸艦。(圖片來源:船舶中心提供)
進入造船業超過十年的陳婷貽,不僅從當年的菜鳥工程師成為團隊負責人,帶領同為工業設計背景的後進,更於2021年獲得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的優秀青年工程師獎。她參與設計的玉山軍艦,也獲得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的2023年最佳船舶獎。
10多年前有誰會想到,海軍在籌劃台灣自力建造萬噸兩棲登陸艦時,不僅將有女性船舶設計師參與其中,更將把在科技業發展成熟的工業設計概念,融入軍艦設計中?
陳婷貽小檔案
現職: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產業處艤裝組工程師
生日(年齡):1986年
學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經歷:中信造船艤裝工程師、歐商嬰兒安全座椅設計師
座右銘:掌舵前行,順逆皆是歷練,當下即是最好的自己
本專題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