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幫忙配種,到現在協助做計畫性生產的產銷規畫與育種方向擬定,莫不感受到農業的轉型。過去十多年,台灣乳品需求不斷提升,但隨台紐協定簽訂,國外便宜的進口奶明年即將免關稅,可預期在價格競爭下,本地乳品一定會被大幅壓縮,粗估進口奶全面開放後,可能有三成國產乳被取代。
農民如何在飼養效率上精進,提升牛隻健康和牛奶品質,成了當務之急。而這些努力也已展現成績,以鮮乳坊來說,這幾年我們合作牧場的乳品質,皆已媲美日本北海道的水準,風味上也獲得米其林亞洲首選乳製品合作夥伴的肯定。
目前台灣整體生乳產量全年約四十七.二萬噸,其中近一半為營業用,包括手搖飲、咖啡店、烘焙製品等。這些原料使用乳價格敏感度高,容易被國外原料取代,卻不易被消費者關注到,屬於資訊不透明的一環。食品藥物管理署本月提出「鼓勵現場調製飲料揭露使用乳製品產地及種類」的相關計畫,先從鼓勵標示,到未來可能強制規範,希望業者誠實標示原料類別和產地來源,給消費者知的權利。
消費者能做的,就是主動詢問業者使用乳品的類別和來源,選購自己需要的品類,將食物旅程透明的最後一哩路,掌握在自己手上。
身為獸醫師,看到農民如此用力與國際貿易的壓力奮戰,展現韌性,不斷蛻變成技術門檻更高的專業化科技農業,並且在動物福利等項目漸漸對接國際,一方面感到驕傲,一方面也感受到台灣農業發展的不易。而我們,都可以是台灣農產品在變局中的守護者。
(本專欄由黃正忠、龔建嘉、王國雄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