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成全球趨勢,臺灣承諾在二○五○年達成淨零,建築減碳成為關鍵一環。回應對環境資源之挑戰,營建業正朝提高資源效率、節能減碳方向發展精進,循環土木營建成國際趨勢,帶動工程材料、工法與設計革新,「百年共鍍 鋅欣向榮熱浸鍍鋅論壇」邀產官學專家共同探討鋼構防蝕熱浸鍍鋅應用,促進產業利害關係人對話,齊心開啟產業新局
「營建業是帶動國家發展的火車頭,臺灣高溫、高濕與高鹽份的海島地形,大幅提高金屬腐蝕風險,如何做到減少維修、免維修,降低生命週期成本,成為產業的重要課題。」中華民國熱浸鍍鋅協會理事長蕭勝彥表示,國家公共工程不能只考慮單一價格,必須導入全生命週期觀念,尤其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來臨,公共工程必須力求做好、做滿、做長久,才不會債留子孫。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肯定熱浸鍍鋅在公路、國道、軌道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強調,在淨零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中,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與淨零綠生活屬交通部業務範疇,持續推動永續減碳與循環經濟概念,導入淨零減碳管理標準,熱浸鍍鋅在公路、國道、軌道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鋼材腐蝕議題對國家經濟發揮重大影響,尤其南方澳斷橋事件更凸顯防蝕處理工程之重要性,包括金門大橋與暫定明年底通車的淡江大橋皆採鍍鋅鋼材,都以全生命週期視角審視國家重大建設的永續性。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處長曾鈞敏,政府推動淨零轉型與熱浸鍍鋅息息相關。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技術處處長曾鈞敏表示,每年公共工程採購金額約達八千億元,若能進行減碳作業,可帶動營建產業鏈邁向淨零減碳轉型,同時增加碳匯,是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的驅動力,而隧道、橋梁都與熱浸鍍鋅息息相關,從計畫、設計、施工、維管都必須納入減碳思維。
熱浸鍍鋅防蝕塗層 讓鋼構成綠色建材
「鋼構雖是綠色建材,但最大困境是有腐蝕風險,熱浸鍍鋅的防蝕鍍層可發揮一加一效果,推動產業邁向全生命週期。」中華民國防蝕工程學會理事長王朝正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學會執行臺灣大氣腐蝕調查,將ISO相關標準推動到CNS,讓產業可依循國際性標準,並透過科普教與大眾溝通,持續為世界永續發展而努力。
截至二○二○年,人類已消耗一千億噸天然物質,營建業約佔五成,僅有一成金屬資源進入循環再利用體系,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前院長呂良正表示:「淨零一半靠循環經濟,另一半來自能源改善,不論是採用低碳材料、提高材料利率用、提高服務效能,都必須在設計階段就做好縝密考量與安排。」以使用年限一二○年做規劃的淡江大橋,混凝土建材具抗滲透性與金屬保護外,也需搭配智慧型監測系統,確保延壽與耐久性。
推環境衝擊貨幣化 省下百億維護經費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隨著石油經濟逐漸退場,勢必對傳統材料供應鏈帶來巨變,未來隨著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普及化,當環境社會衝擊貨幣化後,許多外部成本都將走向內部化。他以新竹縣竹北水月橋與牛埔橋為例,計算熱浸鍍鋅真實價值分析,發現光是一座四億工程預算橋梁,採用熱浸鍍鋅鋼材,在C3腐蝕環境下,五年可省下一一八億元維護成本,效益驚人。
從事橋梁設計超過四十年的中華民國熱浸鍍鋅協會理事林曜滄,分享入行第七年參與熱浸鍍鋅橋梁工程,「當年花十一億元打造中和中正路立體交叉工程橋梁,如今已幫國家省下千億維護費,想到這點晚上睡覺都會笑。」臺灣沿海屬C4腐蝕環境,必須從源頭考慮耐久性設計,將油漆塗裝、熱浸鍍鋅或金屬鎔射三種防蝕方法與選擇,從設計端納入維護管理思維。
熱浸鍍鋅工法在日本已有一二○年歷史,廣泛用於公路鐵路與建築鋼結構,株式會社興和工業所技術研究室室長諸岡俊彥也向臺灣營造工程介紹再生熱浸鍍鋅技術,表面老化的鍍層可回收再利用,此外SG高耐蝕熱浸鍍鋅添加鋁與鎂,產生的腐蝕生成物可得到比傳統鍍鋅更高的防蝕效果,在日本已使用四十年,有助節約資源與能源,符合環保趨勢。
面對熱浸鍍鋅鋼材的應用機會與挑戰,社團法人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廖肇昌提出「什麼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建築」,答案萬眾一心趨向選用經久耐用建築材料。面對全球極端氣候威脅來襲,臺灣有七五%國土面積同時面臨三種以上天然災害威脅,與會專家語重心長提醒國家公共工程必須得拉高標準,同時盡可能降低維護成本與人力,從源頭解題,避免把難題留給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