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的2022年,Nike、adidas爆出驚人庫存,本來受惠於戶外運動風潮業績大發的巨人,竟陷入兩年的清庫存夢魘。
Nike的問題當然不僅是庫存,Nike現任執行長唐納荷(John Donahoe)突然宣布退休,十月起,由具30年經驗的老Nike人希爾(Elliott Hill)回鍋掌帥印,消息一曝光,Nike股價便應聲而漲。
Nike過去兩年營運萎靡不振,與唐納荷經營策略脫不了關係,出身科技業的他信奉數位威力,把Nike資源向電商傾斜,改變與實體通路往來模式、輕忽產品創新,磨損了Nike的市場魅力。HOKA、On這類小眾品牌能躥出,一部分原因可說也得利於此。
一位台灣製鞋老將這麼說,今年奧運時,On一體成型的製鞋技術驚豔市場,「這技術Nike很早就有了。」
一哥空有一身武藝鎖進保險櫃而不用,雖說第一名地位短期難撼動,豈無遭蠶食的危機?
本期封面故事就報導HOKA、On在領先者雄踞的市場,如何打開一片天。
HOKA崛起,也造就了來億-KY成了製鞋新股王。董事長鐘德禮也是市場後進者,他從小市場切入,押寶一開始下單量不大的HOKA。沒想到HOKA在疫情中趁勢而起,來億跟著水漲船高。
HOKA與來億同是市場後進者,同樣在成熟市場裡,想爭取一塊立錐之地,兩家一起成長的故事,在台灣製鞋業發展過程,似曾相識。
當領先者犯錯,後進者勇進,得失就從方寸之間慢慢擴大,產業更迭歷史中,這種故事也俯拾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