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今(8/5)舉辦第八屆能源轉型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太陽光電業者交流,席間業者多半指出,雖然台灣光電投資潛力高,但土地取得難、行政流程久、法規阻礙多,恐怕都是拖延光電進度的重重阻力。
「作為外資,我們是看好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因為政策目標明朗,但確實執行上困難重重...」天鷹亞太潔淨能源平台台灣區執行長張為策說,其實,從地方的土地取得、行政流程繁冗、法規變動快、甚至不確定的政治風險,都正在影響外資投入國內光電市場的信心。
在本日論壇「關鍵對談—太陽光電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場次,張為策以德國再生能源商的外資角度,提出對於台灣光電市場的觀察。他指出,天鷹能源在歐洲已經發展20年,在歐洲就擁有超過19GW的太陽能、陸域風電、儲能等成績。也因為看準亞洲市場的發展,在三年前正式進軍台灣。
綜觀亞洲各國,張為策說,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件良好。除了台灣的再生能源需求量大、是有目共睹,且國家對於再生能源的政策目標明確,法規也相對清楚。此外,躉購費率更是吸引外資投入的一大誘因。
「目前在亞洲,還有躉購費率的國家,應該只剩下台灣了。」他進一步說,尤其台灣躉購費率機制很特別,不只有二十年的躉購保障,且萬一企業退出售電合約(CPPA),能源商還是可以回到台電的躉購費率。「應該幾乎沒有第二個國家有這樣的環境了,這確實吸引外資。」他也預期,因為台灣電費特別低廉,未來還有調漲的空間,同樣刺激能源開發的投資。
台灣開發成本較其他國家高
但即使投資誘因高,張為策卻也發現,「在台灣開發再生能源,投資成本其實是比其他國家高的。」他坦言,其實還沒有很清楚的因素可以解釋,內部也還一直在找原因。不過綜觀來看,他認為,地方的用地取得難度高、成本大,且行政申請程序冗長,一直都是待解問題。
「業界一定都知道,就算開發商今天開始收地、準備建置光電案場,但到真正能掛錶發電,也是四、五年後的事了。」他無奈道。
此外,政府的相關法規還會不斷更新。「我加入這個行業大概六年,但平均每一年都會有一個新的法規出來。」張為策認為,這是增加再生能源開發的不確定性。他舉例,像是前幾年出了《海岸管理法》,原本以為對案場開發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頂多再多六個月的時間去做環境調查,但沒想到現在所有碰到《海管法》的案子,都要再花兩年。
「這些增加的法規,應該是來協助國家政策推動,但反而都是限制、拖延,造成投資成本是越來越大。」他認為,法規細節應該是推動再生能源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相關新聞:
能源轉型論壇》2030年前投入9千億!劉鏡清預告大人才、大資金方向:目標提升綠領人才、融資保證成數
地方政府把關收地 遴選優良業者 建信任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蔡佳晋也點出,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取得。尤其,若光電案場規模小,不只產權分散的土地難整合、收地時容易有糾紛,連饋線也連不起來,最後業者到底是在鋪電網、還是在蓋案場?「真的太難蓋了!」
蔡佳晋認為,土地難取得,也牽涉到地方鄉鎮是否得利。現在國內的稅收都以中央稅居多,如營所稅、個人所得稅,即使光電業者將公司登記在地方,縣市政府也沒辦法有相應稅收。「變成我們在做建設,鄉村的感受卻不大。」他建議,政府必須設計制度,提高地方收益、讓地方有感,才能把再生能源做起來。
而案場順利建設,也有賴地方政府的合作。
「在屏東,的確是台灣光電發展比較單純、順利的縣市。」蔡佳晋舉屏東為例,縣府在一開始就有業者的遴選規範,在公司股本、案場建置時間、細部規劃等都有明確要求,「不是所有廠商都可以進去。」
此外,屏東縣府還會要求業者,需向地主收保證金、而非僅是「意向書」,這對於業者、地主兩造來說都更有明文保障。此外,屏東縣政府的綠能辦公室也會雙重確認,確認地主是否有真正簽約,確保雙方權益,才啟動下一階段的收地程序及相關工程。
可從屋頂光電蓋起 儲能亦是關鍵
不過若光電商因土地取得而卡關,恐讓企業端擔憂沒有綠電。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電通事業群總經理莊博貴則認為,中小企業可以先從屋頂光電蓋起,以供自發自用,尤其現在屋頂自蓋太陽能的成本已經相當低廉,「自己先從屋頂蓋電開始自救!」
此外,儲能更是關鍵。「台灣現在在發展再生能源,不論太陽能或離岸風電,最後都需要儲能來做調配。」莊博貴形容,儲能就像滯洪池一樣,颱風來的時候,雨下得很多,但如果先儲存好,未來就可以善加利用。同樣的道理,因再生能源發電較不穩定,可讓白天日照最強、或風力最大的時候,透過太陽能、離岸風力發電先儲存下來,未來再妥善分配。
而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則建議,在光電技術的研發上,台灣可以挖掘更多方面的應用,「台灣可以把重心從『製造思維』,轉向『發電思維』。」他舉例,其實不論是漁電、農電、牧電,如何讓太陽能跟原本的漁牧業有效結合,「都還有很多題目可以做。」另外在回收光電模組上,如何精進品質,也是台灣業界未來可以發展的機會。
至於綠領人才的未來方向是什麼?藍崇文指出,科技教育、綠領教育在學校內是越來越普及,他認為儲能是未來人才投入的重點領域,這不只是跟綠能售電相關,對消費使用端來說,也關乎未來電動車的發展。
藍崇文說,雖然現在台灣的電動車還沒有到很多,「但可以預估未來五到十年,滲透率一定越來越高,所以鋰電池、儲電等,已經在市場逐漸滲透、慢慢發生了。」因此未來二十年、三十年的發展,太陽發的電越來越關鍵,儲電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大家在談淨零都是提到2050年,但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他指出,因此未來在五到十年短短的時間內,包括製造、AI需要最多的就是綠電,「且需求絕對不止是20%,而是倍數的增加。」他說,現在如果多出一點力,以後才有健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