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35)
成衣代工大廠聚陽在全球設有多達十個生產據點,但除台灣以外,卻只在越南設立號稱「第二總部」的營運辦公室。這個決策背後,究竟看好越南什麼優勢?
去年初,一支為數二十人的年輕團隊,在越南首都河內悄然成立,成員清一色來自越南當地,平均年齡僅二十七歲上下。他們多精通英文、甚至中文,且具備強烈企圖心,總是向主管傳達「想學習更多」、「想到總部受訓」的積極態度。
這組活力十足的團隊並非置身科技業或新創企業,而是出現在台灣紡織大廠聚陽實業設立的越南辦公室;這裡是聚陽在台灣以外的第二個營運總部,專責管理訂單,跳脫以往「台灣接單,全球生產」的既定模式。
而這,也是聚陽應對台灣人才短缺、客戶去中化要求下,交出的關鍵答案。
「以服務客人的觀點來講,去配合它的策略,它也才會支持聚陽。」帶領公司連續五年營收、獲利雙成長,今年市值更創下九八四億元新高的聚陽董事長周理平,一語道破加強海外布局的根本原因。
過去三年,疫情和通膨使服飾品牌傾向只下小量的短急單,聚陽提前洞悉到此需求,主動為客戶分析商品趨勢並提出設計,再輔以AI技術縮短製程,提供客戶即時且符合當下市場所需的商品,「客戶試過後發現確實賣得比較好,就會追加,產生正循環。」周理平指出。
短單策略奏效,助攻聚陽在成衣廠普遍衰退的去年,營收反倒逆勢成長,達三二五億元新高,也是它暌違九年重新超車對手儒鴻。
然而,設計服務、生產速度固然重要,但客戶願意下單的前提,還是建立在供應鏈的安全性上。
「美國客戶要求去中化,三、四年內全部撤出中國,聚陽現在中國生產比重只剩二%,以日本客戶為主。」周理平坦言,因應去中化趨勢,近年製造業早已大舉轉移至東南亞,如聚陽,目前以越南和印尼為生產雙核心,產能各占四一%與三八%。
看準三優勢:FTA、人口紅利、人才
不過,在眾多國家中,聚陽為何選擇越南作為主要生產地?又為何只在越南設立「第二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