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有一個先天優勢,就是它和很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能獲得關稅減免。」聚陽副總經理黃渝晴點出第一項越南優勢。根據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資料顯示,越南已簽訂的FTA共計十五個,舉凡美國、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都包含在內。
第二項優勢,則在於越南具有穩定的人口紅利。直至二○二三年,越南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勞動力人口比率仍高達七成,且越南的勞動參與率(編按:指十五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為七三%,高於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乃至印度等國家。
反觀台灣,少子化加上年輕人追求生活品質,紡織業從業人口不斷降低,且人才多流向台積電等科技廠,讓聚陽意識到,台灣將面臨人才短缺的瓶頸,這股推力促使聚陽決定盡早布局下一個營運基地。
同樣是生產重鎮,比起印尼,聚陽卻率先選擇在越南設立辦公室,決定性因素,來自越南的第三個優勢,也是最關鍵的一環:在地人才。周理平直言,未來聚陽要倚靠的是全球化人才,若全由台灣外派,至少得動員一百到兩百人,換句話說,最終還是得推動人才在地化。
關於這點,同樣布局越南的遠東新世紀一名資深經理也觀察到,願意攜家帶眷到海外的台灣年輕人已經變少,大家更注重既有的生活品質,因此漸漸提高當地人才比率才是長久之計。
而對台灣業者來說,越南恰好是非常具競爭力的人才來源,不僅在文化、宗教上與華人接近,會中文的比率自然高。黃渝晴還觀察到,近年隨外資移轉到越南,除帶動當地人的外語程度,國際化水準也顯著提升。
經過上述評估,聚陽在去年一月決定設立越南辦公室,三個月後正式著手招募人才,截至去年底,已籌組出一支由二十位越南當地年輕人組成的營運團隊,因為紡織業性質,又有九成員工為女性。「會講英文是基本條件,有一些還具備一到兩年的產業經驗。」黃渝晴說,公司的計畫是在一年之內,將新人訓練到能獨立作業。
不過,既有的文化和語言差異,仍是避不開的挑戰。當所有溝通都要轉換成英語,在訓練員工時的溝通成本必然增加,而且,人才養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年輕、優秀的人才,是聚陽深耕越南的關鍵。圖為越南子公司Makalot Vietnam的員工遠足。(圖/聚陽提供)
員工夠積極、進步快、群聚學中文
黃渝晴指出,一開始,越南辦公室只會負責簡單款式的長年訂單,確定產出無虞後,才會進一步增加全新或是流行款式的訂單任務,這就需要員工去和客戶直接線上溝通,「這是階段性的過程,讓他們從學習,到可以主動發揮。」一名成衣同業也對聚陽的訓練體制表示讚許,「聚陽的教育訓練很強,從那裡過來的員工素質都不錯,說明人才養成扎實。」
而出乎意料的是,一旦跨越初階段的養成期,當地人才的成長速度竟比預期還快,「他們(越南團隊)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和台北辦公室一比一的訂單產出。」黃渝晴興奮地說,「我們已經看到,有幾位越南同仁,以後很有可能會是一個key leader(關鍵領導者)。」
能有如此神速的進步,她推斷,可能源自越南的民族性。由於越南女性經常背負養家餬口的責任,所以相對印尼等國的人才,她們往往更有積極爭取薪酬的企圖心。
舉例來說,越南員工甚至會自發性成立學習小組,「聚在一起學習中文。」工作表現基本上也與台灣員工無異,這讓黃渝晴直言,面對東南亞人才急起直追,台灣員工必須繃緊神經了,「你可以想像,越南的外資企業裡,員工也都是用英文和美國客戶開會,他們的工作品質已經有國際化的味道了。」
黃渝晴更補充,他們在越南開出的薪資均對標當地外資企業,雖無法透露具體數字,但相比台灣薪資還是低廉許多。這也意味著,聚陽在當地能用更划算的人力,獲得與台灣差不多的績效。
看好越南年輕員工的積極性和成長性,聚陽更預估今年會再擴編一倍,將越南員工數增至四十人。放長遠來看,聚陽也期待,能在單一部門外擴展出更多組織與功能,並培育出一群在地人才擔任幹部,深度扎根越南。
其實,不只東南亞,聚陽目前也積極朝南亞的孟加拉、中美洲的薩爾瓦多等地建廠,持續配合客戶分散區域風險。不過,黃渝晴強調,最核心的研發與客戶服務策略等部門,依舊會根留台北總公司。
貫徹「多點布局」的策略,加上研發、設計不斷進化,周理平在今年喊出的市值千億元目標,看來也不遠了。
